来源:复禾健康
397人阅读
医用手腕带主要用于患者身份识别和信息管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工具。主要有身份核对、过敏警示、用药指导、手术标识、防跌倒警示等作用。
1、身份核对医用手腕带印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医护人员在给药、采血、检查等操作前需扫描或核对腕带信息,避免因身份混淆导致的医疗差错。腕带通常采用防水材质,确保信息在住院期间清晰可辨。
2、过敏警示标注患者药物过敏史,如青霉素过敏腕带会使用醒目标识。医护人员执行操作时可快速识别风险,避免开具禁忌药物。部分医院采用不同颜色腕带区分过敏类型,红色常用于抗生素过敏警示。
3、用药指导记录特殊用药要求,如抗凝药物剂量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等。对于需要严格按时给药的化疗患者,腕带可提示给药周期,辅助护士执行标准化给药流程。
4、手术标识术前在手术部位佩戴专用腕带,标注手术名称、术侧信息。手术团队通过腕带进行三方核查,防止错误部位手术。骨科关节置换等手术常用防拆式腕带,直至出院方可拆除。
5、防跌倒警示针对高龄、服用镇静药物等高风险患者,使用黄色或红色腕带标注防跌倒标识。护理人员可根据标识加强巡视,病房地面设置防滑垫等辅助设施,降低跌倒风险。
患者应保持腕带清洁干燥,避免自行拆除或涂改信息。家属发现腕带破损、字迹模糊时需及时通知护士更换。住院期间所有诊疗操作均需核对腕带,患者接受检查或转科时需主动出示。部分医院开展腕带二维码管理,扫描即可调取电子病历,建议配合医护人员完成信息验证。日常活动中注意保护腕带,沐浴时可用防水膜覆盖,防止信息丢失影响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