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15人阅读
前列腺癌的发生与性行为无直接关联,但可能与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年龄增长、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慢性炎症刺激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
性激素中的雄激素可能在前列腺癌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男性体内睾酮水平较高或雄激素受体敏感度增加时,可能刺激前列腺细胞异常增殖。但现有研究尚未证实性行为频率、性伴侣数量等直接增加患病风险。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性传播感染导致的慢性前列腺炎可能间接影响发病概率,但证据尚不充分。
临床观察发现,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其肿瘤进展可能得到控制,这侧面印证激素水平与疾病的相关性。但需明确的是,性活动本身不会导致激素水平发生致癌性改变。目前国际权威指南均未将性行为列为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建议5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尤其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5岁。保持规律作息、控制红肉摄入、增加番茄等富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出现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泌尿外科,通过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