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感染内科 > 流感

流感低烧37.5四天一直不退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婴儿持续2天低烧不退怎么办?

婴儿持续2天低烧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喂养、观察伴随症状、药物干预及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低烧通常由感染、环境因素、疫苗接种反应、脱水或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婴儿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可使用退热贴,但需避开眼周和囟门区域。

2、调整喂养:

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每次减少单次喂养量。6个月以上婴儿可适当补充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添加新辅食,已添加的辅食需暂停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

3、观察伴随症状:

记录体温波动曲线,每小时监测1次。注意有无咳嗽、腹泻、皮疹或精神萎靡等症状。排尿量减少或哭闹时无泪需警惕脱水。出现抽搐、拒食或囟门膨出应立即就医。

4、药物干预:

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类解热药。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5、就医评估:

低烧超过72小时或体温反复升至39摄氏度以上需就诊。新生儿期发热、伴有喷射性呕吐或皮肤瘀斑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尿常规或呼吸道病毒检测等检查。

保持婴儿居住环境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睡眠时采用侧卧或仰卧位。哺乳期母亲需饮食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可准备耳温枪、退热贴和口服补液盐等家庭常备物品。注意观察婴儿手脚温度,若发热时四肢冰凉提示体温可能继续上升。恢复期暂缓疫苗接种,体温正常3天后再考虑补种。日常接触婴儿前需规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上呼吸道感染高烧不退怎么治?

上呼吸道感染高烧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抗感染治疗、补液支持、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高烧不退通常由病毒持续复制、合并细菌感染、免疫反应过强、脱水、治疗不规范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额头等物理方法辅助降温。注意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婴幼儿建议采用退热贴。物理降温需配合足量饮水,每半小时测量体温变化。

2、药物退热: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是常用的退热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达到退热效果。儿童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持续高热者可交替使用不同机制的退热药。

3、抗感染治疗:

合并细菌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生素。病毒感染早期可应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用药前应进行血常规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后针对性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4、补液支持:

高热导致大量水分蒸发,需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补液同时应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5、中医调理:

风热型感冒可用银翘散加减,风寒型适用荆防败毒散。针灸大椎、曲池等穴位有助退热,中药贴敷涌泉穴能引热下行。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配合清淡饮食收效更佳。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24℃为宜。饮食选择小米粥、藕粉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每日饮用淡盐水或鲜榨果汁补充维生素。发热期间保证充足休息,恢复期可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若高热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10个月宝宝高烧不退怎么办?

10个月宝宝高烧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护理、感染控制、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高烧不退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脱水、免疫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防止寒战加重体温上升。可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温在24-26℃。退热贴可辅助用于额头降温,但需注意皮肤过敏情况。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婴幼儿常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注意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及有无皮疹等不良反应。

3、补液护理:

高烧时水分蒸发加快,需少量多次补充母乳、配方奶或口服补液盐。观察尿量应保持每天6-8次,尿液呈淡黄色。拒绝进食时可尝试用滴管喂水,每次5-10毫升。出现口唇干裂、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4、感染控制:

幼儿急疹、流感等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通常持续3-5天。细菌感染如中耳炎、尿路感染需抗生素治疗。注意观察伴随症状:耳部抓挠可能提示中耳炎,排尿哭闹需警惕尿路感染。血常规检查可帮助鉴别感染类型。

5、就医评估:

体温持续超过39℃达24小时,或伴有嗜睡、抽搐、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急诊处理。3月龄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应立即就医。发热超过5天需排查川崎病等特殊疾病。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血培养、尿检等进一步检查。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避免穿盖过厚影响散热。发热期间可准备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辅食。体温上升期出现寒战时不宜强行降温,可适当保暖。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用药情况供医生参考。退热后仍要观察48小时,警惕病情反复。注意隔离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如出现手脚冰凉与高热并存等异常表现,需警惕休克前兆。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湿疹脸上红的一直不退怎么办?

湿疹面部红斑持续不退可通过保湿修复、抗炎治疗、避免刺激、调节免疫、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通常与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反应、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

1、保湿修复:

湿疹发作时皮肤屏障功能严重受损,需选用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医用保湿剂,每日涂抹3-5次。建议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霜状制剂,涂抹后配合冷敷可增强保湿效果。严重脱屑时可短期使用含尿素的修复霜。

2、抗炎治疗:

中重度炎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地奈德乳膏,急性期控制后改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菌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强效激素导致皮肤萎缩。

3、避免刺激:

禁用碱性洗面奶,清洁时水温控制在32-34℃,采用按压式吸干水分。避免接触花粉、动物毛发等常见过敏原,紫外线强烈时需做好物理防晒。女性患者应暂停使用含酒精的化妆品。

4、调节免疫:

反复发作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严重者需进行过敏原检测。研究表明维生素D补充对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有帮助,合并肠道菌群紊乱时可补充益生菌。

5、中医调理:

血热型湿疹可用清热凉血方剂,脾虚湿蕴型推荐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可选用黄柏、苦参等中药煎汤湿敷,针灸选穴以曲池、血海为主。治疗期间需忌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

湿疹患者日常应穿着纯棉衣物,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饮食推荐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油,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但出汗后需及时清洁。夜间瘙痒明显时可戴棉质手套防止抓挠,枕巾需每日更换。病程超过2周无改善或出现渗液结痂,应及时到皮肤科进行斑贴试验等专项检查。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流感打针3天低烧不退怎么办?

流感疫苗接种后3天低烧不退可能与疫苗反应、继发感染、免疫应答异常、基础疾病或体温测量误差有关,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观察、对症药物、就医排查及休息调整等方式处理。

1、疫苗反应:

流感疫苗中的灭活病毒成分可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持续低热。这种反应通常48小时内消退,若超过3天需排除其他因素。建议多饮水促进代谢,避免过度包裹,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考虑物理降温。

2、继发感染:

接种时机体免疫力暂时波动,可能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伴随咽痛、咳嗽等症状时需血常规检查,明确感染源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常见继发感染包括链球菌性咽炎、支原体肺炎等。

3、免疫应答异常:

少数人群对疫苗佐剂或抗原产生强烈反应,表现为持续低热伴淋巴结肿大。可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判断炎症程度,必要时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反应,但需严格遵医嘱。

4、基础疾病影响:

原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加重疫苗反应。发热同时出现心悸、关节痛等症状时需复查原发病指标,调整基础用药方案。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排查感染灶。

5、测量误差干扰:

运动后、餐后或环境温度过高可能导致假性低热。建议每日固定时间使用校准后的体温计测量,腋温测量需保持5分钟以上。电子体温计需定期更换电池确保准确性。

保持每日2000毫升温水摄入,选择冬瓜、梨等清热食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暂停剧烈运动。若72小时后仍持续发热,或出现头痛呕吐、皮疹等新发症状,需立即感染科就诊排查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居家期间建议单独使用餐具,每日开窗通风3次以上。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热门标签

鼻出血 品他病 膀胱膨出 斑色胎儿 颧骨骨折 产后尿潴留 颞下间隙感染 乳头状囊腺瘤 海绵状淋巴管瘤 加利福尼亚脑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