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01人阅读
注射器打针的疼痛感主要与针头刺激皮肤神经、药液性质及注射技术等因素有关。
针头刺入皮肤时会直接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尤其是较粗的针头或快速进针会加剧痛感。皮肤不同部位的神经分布密度差异明显,例如指尖、上臂外侧等区域神经末梢密集,注射时痛感更强烈。药液本身的理化特性也会影响疼痛程度,高渗透压溶液如氯化钾注射液、酸碱度偏离生理范围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以及温度过低的药液都可能刺激组织产生灼烧感或锐痛。注射速度过快会导致局部压力骤增,牵张神经纤维引发疼痛,肌肉注射时若未充分放松肌肉,针头在肌纤维间移动可能造成额外机械刺激。
少数情况下,注射疼痛可能与个体痛觉敏感度差异相关。先天性痛觉过敏患者对机械刺激反应过度,轻微穿刺即可引发剧烈疼痛。局部皮肤病变如皮炎或瘢痕组织可能改变神经敏感性,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病变时可能出现痛觉异常。某些药物如化疗制剂本身具有神经毒性,注射时可诱发特殊烧灼痛。反复注射同一部位导致的组织纤维化也会增加后续注射难度和疼痛感。
减轻注射疼痛可通过选择细短针头、避开神经丰富区域、注射前冷藏麻醉皮肤实现。推注药液时保持匀速缓慢,肌肉注射前充分放松受注部位。对于需长期注射的患者,建议轮换注射部位并使用室温药液。若出现异常持续疼痛或局部硬结,应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或药物外渗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