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62人阅读
热痉挛可通过补充电解质、物理降温、调整环境、适度按摩、就医治疗等方式缓解。热痉挛通常由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引起,表现为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1、补充电解质热痉挛发生时需立即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Ⅲ或运动饮料。电解质流失是热痉挛的核心诱因,钠、钾、镁等矿物质缺乏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可选择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的专业补液制剂,避免单纯饮用大量白开水加重电解质稀释。儿童或老年人可少量多次补充,每次50-100毫升,间隔10-15分钟重复。
2、物理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冷敷痉挛部位或温水擦拭全身。环境温度超过35℃时,体表蒸发散热效率下降,核心体温升高会加速电解质流失。可采用冰袋包裹毛巾后置于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但禁止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同时解开紧身衣物,使用电扇促进空气流通,使体表温度逐步降至38℃以下。
3、调整环境脱离高温环境是处理热痉挛的关键措施。立即停止体力活动,转移至空调房间或树荫下,保持环境温度在25-28℃之间。地面温度过高时应让患者坐在隔热垫上,避免热辐射持续影响。户外作业者需配备遮阳伞、冷却背心等防护装备,每工作1小时应在阴凉处休息15分钟。
4、适度按摩对痉挛肌肉群进行反向拉伸和轻柔按摩可缓解症状。以腓肠肌痉挛为例,可握住足部缓慢向胫骨方向扳拉,同时用拇指按压承山穴。按摩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配合局部冷敷效果更佳。禁止暴力牵拉或拍打肌肉,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按摩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痉挛缓解后停止。
5、就医治疗若痉挛持续超过30分钟或伴随意识模糊、高热等症状,需立即送医。严重电解质紊乱可能需要静脉输注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医院会进行血电解质检测,排除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既往有心脏病、肾病等基础疾病者,出现热痉挛后建议尽早就医评估。
预防热痉挛需注意高温天气避免剧烈运动,户外活动选择早晚时段,穿着浅色透气衣物。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出汗较多时每升水添加1-2克食盐。饮食中多摄入香蕉、菠菜等富钾食物,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加重脱水。劳动者应实行轮班制度,工作环境配备降温设备。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时立即停止活动并降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