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92人阅读
人缺钙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均衡、维生素D缺乏、激素水平异常、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缺钙通常表现为肌肉痉挛、手脚麻木、骨质疏松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钙剂、增加日照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钙吸收障碍或钙代谢异常,如家族性低钙血症患者。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补充剂,同时避免高磷饮食加重钙流失。
2、饮食不均衡长期乳制品摄入不足、偏食或过度节食会导致钙摄入不足。建议每日摄入300-500毫升牛奶,搭配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钙食物。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乳酸钙颗粒或酪蛋白钙肽补充。
3、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日照不足或肝肾疾病会影响其合成。表现为夜间小腿抽筋、骨骼疼痛,可通过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确诊。治疗需联合骨化三醇软胶囊和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配合每日30分钟日光浴。
4、激素水平异常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会打破钙磷平衡。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手指刺痛、心电图QT间期延长,需使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注射液或结合雌激素片,并监测血钙和尿钙变化。
5、慢性疾病慢性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钙流失加速。患者常伴发骨折、牙齿松动,需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补充枸橼酸钙片。血液透析患者应使用含钙透析液,并警惕转移性钙化风险。
预防缺钙需建立科学膳食结构,保证每日800-1200毫克钙摄入,50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应增至1000-1300毫克。建议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跳绳,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钙吸收。出现持续骨痛、身高缩短等症状时需及时检测骨密度,骨质疏松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等抗骨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