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后脑勺疼痛要警惕的三种病症有哪些症状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宝宝后脑勺有个疙瘩会动来动去怎么治疗?

宝宝后脑勺出现可活动的疙瘩可能与淋巴结肿大、皮下囊肿、脂肪瘤、皮脂腺囊肿或血管瘤有关,可通过观察护理、局部热敷、药物治疗、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淋巴结肿大:

婴幼儿颈部及枕部淋巴结丰富,感染或免疫反应常导致黄豆大小可活动的淋巴结。多由呼吸道感染、头皮湿疹等引起,表现为质地柔软、无压痛的疙瘩。急性期可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伴随发热需就医排查EB病毒等特殊感染。

2、皮下囊肿:

表皮样囊肿常见于头皮层,囊壁包裹角质物形成可推动的圆形肿物。生长缓慢且表面光滑,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疼痛。未感染时可观察暂不处理,若持续增大或反复感染需手术完整切除囊壁。

3、脂肪瘤:

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触诊呈分叶状且活动度好。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生长缓慢且极少恶变。直径小于2厘米无需特殊治疗,影响外观或压迫神经时考虑脂肪抽吸术。

4、皮脂腺囊肿:

毛囊堵塞导致皮脂滞留形成的囊肿,中央可见黑色开口,挤压可能排出豆腐渣样分泌物。继发细菌感染会出现局部化脓。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感染期需外用抗生素软膏,反复发作需手术摘除。

5、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红色或紫红色肿物,按压褪色且质地柔软。多数1岁内自行消退,生长迅速或影响五官功能时需激光或硬化剂治疗。避免外力碰撞导致破裂出血。

日常需避免反复触摸刺激肿物,注意观察疙瘩大小、质地及皮肤颜色的变化。哺乳期母亲应减少辛辣饮食,幼儿保证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摄入以增强免疫力。出现肿物快速增长、质地变硬、皮肤破溃或伴随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至小儿外科或皮肤科就诊,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性质。护理期间保持头皮清洁干燥,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洗护用品。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孩摔倒磕到后脑勺 怎么判断有没有事?

小孩摔倒磕到后脑勺后,可通过观察意识状态、呕吐情况、头部外伤程度、肢体活动能力及瞳孔反应判断是否严重。轻微磕碰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出现持续头痛、频繁呕吐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1、意识状态:

摔倒后首先观察孩子是否清醒,能否正常应答。若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或长时间哭闹后嗜睡,可能提示脑震荡。轻度意识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重度可能出现昏迷。建议在受伤后2小时内避免让孩子入睡,便于持续观察意识变化。

2、呕吐情况:

磕碰后单次呕吐可能与惊吓有关,但反复喷射状呕吐需警惕颅内压增高。婴幼儿呕吐时伴随拒食、前囟门膨隆,学龄儿童主诉头痛加剧,都是危险信号。记录呕吐次数和性状,呕吐物带血丝或咖啡样物质提示消化道损伤。

3、头部外伤:

检查头皮有无肿胀、裂伤或凹陷。乒乓球样柔软包块多为头皮血肿,骨板凹陷可能发生颅骨骨折。小而深的伤口易残留异物,需专业清创。注意耳后、枕部等隐蔽部位,这些区域出血容易被头发掩盖。

4、肢体活动:

要求孩子完成抓握、行走等动作,观察是否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协调障碍。婴幼儿可观察爬行、抓玩具是否对称。突发斜颈、步态蹒跚可能提示小脑损伤,肢体抽搐需排除颅内出血。

5、瞳孔反应:

在自然光线下对比双侧瞳孔大小,正常直径2-4毫米。用手电筒照射时瞳孔应迅速收缩,若出现瞳孔不等大或对光反应迟钝,提示可能存在脑疝。检查时注意避免强光直射眼睛造成误判。

受伤后24小时内保持安静休息,避免剧烈跑跳。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适量补充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促进凝血。睡眠时每2-3小时唤醒一次确认意识状态,头部垫高15度减轻颅内压力。后续72小时观察有无性格改变、学业能力下降等隐匿症状,学龄儿童应暂缓体育课1-2周。若出现异常哭闹、拒食或睡眠规律改变,即使无明显外伤也建议进行头颅CT检查。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宝宝睡觉后脑勺出汗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宝宝睡觉后脑勺出汗多可能由生理性因素、环境温度过高、维生素D缺乏、自主神经调节不成熟、病理性发热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因素: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汗腺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头部汗腺分布密集,睡眠时容易出现局部多汗现象。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表现,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

2、环境温度过高:

被褥过厚、室温过高或穿着过多都会导致宝宝出汗增多。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寝具,根据环境温度及时调整衣物厚度,避免过度包裹。

3、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常表现为多汗、枕秃等症状。可能与日照不足、补充不足有关。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维生素D制剂,同时保证每日适量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

4、自主神经调节不成熟: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睡眠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不平衡,容易导致出汗增多。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改善,可适当增加抚触按摩帮助神经系统发育。

5、病理性发热: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会导致出汗增多,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症状。需要监测体温变化,如持续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

建议保持宝宝睡眠环境通风透气,选择吸汗透气的枕巾,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着凉。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钙质的辅食如豆腐、酸奶等。观察是否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长期多汗合并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可能。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曲线变化。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后脑勺靠近颈椎有个骨头突出是怎么回事?

后脑勺靠近颈椎的骨头突出可能由生理性骨性突起、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先天性骨骼异常或外伤后骨痂形成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骨性突起:

枕外隆突是后脑勺与颈椎交界处常见的正常骨性结构,属于人体正常解剖标志。该部位在体型偏瘦或肌肉较薄的人群中更为明显,触摸时可能误认为异常突起。无需特殊处理,注意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即可。

2、颈椎骨质增生:

长期低头或颈椎退行性变可能导致颈椎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这种情况多伴随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可能与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因素有关。可通过颈椎牵引、热敷等物理疗法缓解症状,严重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3、颈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向后突出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局部隆起,常伴有上肢麻木、头晕等症状。发病与长期不良姿势、急性外伤等有关。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佩戴颈托,必要时需行椎间盘切除术。

4、先天性骨骼异常:

部分人群存在枕骨或颈椎先天性发育异常,如颅底凹陷症、颈椎融合畸形等。这类情况通常在儿童期即可发现,可能伴随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多数无需治疗,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5、外伤后骨痂形成:

颈椎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的异常骨痂可能造成局部隆起,多有明确外伤史。初期可能伴有疼痛、活动障碍,愈合后通常不影响功能。急性期需固定制动,畸形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产品,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可进行颈部米字操等舒缓运动,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如突起短期内明显增大、伴随疼痛或神经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肿瘤等严重疾病。饮食上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影响骨骼健康的不良习惯。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左边后脑勺神经一阵一阵疼痛的原因和治疗?

左边后脑勺神经一阵一阵疼痛可能由枕神经痛、颈椎病变、血管痉挛、精神紧张或局部感染引起,可通过药物镇痛、物理治疗、颈椎康复、心理调节及抗感染等方式缓解。

1、枕神经痛:

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受压迫或炎症刺激时,会出现后脑勺闪电样疼痛。常见于长期低头姿势或颈部外伤,疼痛可放射至头顶。治疗需结合热敷、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严重者可行神经阻滞治疗。

2、颈椎病变:

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可能刺激神经根,引发牵涉性头痛。多伴随颈部僵硬、手臂麻木,可通过颈椎磁共振确诊。建议采用颈椎牵引、甲钴胺营养神经,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改善循环。

3、血管痉挛:

寒冷刺激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枕动脉痉挛,表现为搏动性抽痛。常见于偏头痛患者,发作时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调节血管张力,平时避免冷风直吹头部。

4、精神因素:

焦虑或睡眠不足时头皮肌肉持续紧张,易诱发紧张性头痛。疼痛呈箍紧感,晨起加重。建议进行正念冥想放松训练,必要时短期服用阿米替林改善睡眠节律。

5、局部感染:

毛囊炎或带状疱疹早期可能刺激皮下神经,出现针刺样疼痛。伴随皮肤红肿需排查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早期可应用阿昔洛韦,避免抓挠患处。

日常应注意保持颈部温暖,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避免颈椎过度屈曲。建议每周进行3次游泳或羽毛球等仰头运动,饮食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糙米、瘦肉。急性发作期可冷敷疼痛部位15分钟,若持续72小时不缓解或出现呕吐、视物模糊需立即就诊排查颅内病变。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每小时做颈部后仰拉伸,配合局部按摩缓解肌肉劳损。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发烧 恋物症 瘢痕性脱发 玻璃体出血 肱骨头骨折 胃良性肿瘤 急性应激反应 视网膜静脉阻塞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