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84人阅读
淋巴瘤通常在疾病进展期或肿瘤侵犯骨髓时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发生与淋巴瘤类型、肿瘤负荷及免疫机制异常等因素相关,主要涉及淋巴瘤直接破坏红细胞、免疫介导的溶血、化疗药物副作用、骨髓浸润抑制造血、继发感染诱发溶血等机制。
1、淋巴瘤直接破坏红细胞部分侵袭性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能通过肿瘤细胞浸润脾脏或直接机械性挤压破坏红细胞。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等血管内溶血表现。需通过血涂片检查发现破碎红细胞,治疗需针对原发淋巴瘤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化疗。
2、免疫介导的溶血淋巴瘤可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肿瘤相关抗原导致抗红细胞抗体产生。常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需使用甲泼尼龙片抑制免疫反应,严重时需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
3、化疗药物副作用氟达拉滨注射液等嘌呤类似物可能通过氧化应激诱发药物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风险更高。表现为用药后突发血红蛋白下降,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输注洗涤红细胞。
4、骨髓浸润抑制造血晚期淋巴瘤骨髓广泛浸润时,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可能合并微血管病性溶血。骨髓活检可见淋巴瘤细胞占位,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需采用含阿糖胞苷注射液的强化疗方案清除骨髓病灶。
5、继发感染诱发溶血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支原体或EB病毒感染,病原体抗原吸附红细胞表面引发免疫溶血。可检测血清冷抗体效价升高,治疗需联合阿奇霉素分散片抗感染及免疫调节。
淋巴瘤相关溶血性贫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溶血。饮食需补充叶酸片及富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烹饪时注意避免高温破坏营养素。出现寒战、腰痛或尿色加深等急性溶血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