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24人阅读
染色结肠镜是一种在常规结肠镜检查基础上使用特殊染色剂增强黏膜病变识别的内窥镜技术,主要用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染色结肠镜的操作方式主要有靛胭脂染色、亚甲蓝染色、醋酸染色、卢戈氏液染色、电子染色结合色素内镜等。
1、靛胭脂染色靛胭脂通过黏膜表面喷洒形成蓝色对比,能清晰显示微小凹陷型病变的轮廓。该染色剂不被肠道吸收,安全性较高,适用于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的识别。检查前需禁食6小时以上,染色后需用生理盐水冲洗观察。操作时需注意喷洒均匀性,避免染色剂积聚影响视野。
2、亚甲蓝染色亚甲蓝可被正常肠上皮选择性吸收,使异常增生区域呈现淡染或不染色。对平坦型病变和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检出率较高,但可能引起短暂黏膜蓝染。染色后需等待2-3分钟观察显色效果,检查后可能出现尿液变绿现象,通常24小时内消退。
3、醋酸染色醋酸能使病变区域黏膜发生短暂凝固变性,呈现白色改变。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胃癌的识别效果显著,在结肠镜检查中主要用于鉴别炎症性肠病的癌变区域。喷洒后作用时间约30秒,可能引起轻微烧灼感,但不会造成组织损伤。
4、卢戈氏液染色含碘溶液可使糖原丰富的正常黏膜呈棕褐色,而癌变区域因糖原缺失保持原色。对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肠应用中需注意过敏风险。染色后需立即观察,5分钟后颜色会逐渐消退,检查前需确认无碘过敏史。
5、电子染色结合色素内镜通过窄带成像、蓝激光成像等电子染色技术联合色素喷洒,可同时获取血管形态和表面结构信息。对微细毛细血管形态异常的早期癌具有更高检出率,且无须额外染色剂准备。操作时需要调节光源强度和白平衡,技术难度相对较高。
接受染色结肠镜检查前3天应避免食用红色或深色食物,检查当日需严格按医嘱进行肠道准备。术后2小时内暂禁食,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及时就医。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3-5年进行一次常规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肠道症状者应缩短筛查间隔。日常饮食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加工肉制品食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