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71人阅读
撕脱性骨折是指肌肉或肌腱强力收缩时,将附着部位的骨块撕脱分离的骨折类型,常见于青少年运动损伤或韧带牵拉伤。
1、发生机制撕脱性骨折多发生在肌腱或韧带附着点,当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或关节遭受外力牵拉时,软组织产生的拉力超过骨骼承受极限,导致骨皮质连带部分松质骨被撕脱。典型部位包括踝关节内踝、第五跖骨基底、髂前上棘等骨性突起处。
2、损伤特点这类骨折通常伴随明显外伤史,伤处会出现局部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X线检查可见撕脱骨片移位,有时需通过CT或MRI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青少年骨骨骺未闭合时更易发生,因其生长板强度低于肌腱韧带。
3、临床分类根据撕脱程度可分为完全性撕脱和部分性撕脱。完全撕脱时骨块移位超过2毫米,可能需手术固定;部分撕脱则多采取保守治疗。特殊类型如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坐骨结节撕脱骨折等具有特定解剖学特征。
4、治疗原则无显著移位的撕脱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配合冰敷和抬高患肢。移位明显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空心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康复期需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避免过早负重。
5、并发症预防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骨不连、畸形愈合或慢性疼痛。运动员恢复训练前应通过影像学确认骨愈合,并加强核心肌群训练。特殊部位如脊柱横突撕脱可能合并神经损伤,需密切观察感觉运动功能。
日常活动应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发力动作。青少年进行高强度训练时应佩戴防护装备,发生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若出现持续肿胀、皮下淤血或关节不稳定,应及时就医排除撕脱性骨折,延误治疗可能影响肢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