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71人阅读
小儿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儿童血液循环系统并繁殖,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1、病原体感染细菌感染是小儿败血症最常见原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破损等途径进入血液。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发生败血症。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功能异常,难以有效清除入侵病原体。临床需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免疫力,并严格实施保护性隔离。
3、侵入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医疗操作可能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增加感染风险。表现为导管穿刺部位红肿、脓性分泌物。需立即拔除导管并做尖端培养,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等药物,操作时须严格无菌技术。
4、局部感染扩散肺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局部感染未及时控制时,病原体可入血引发败血症。患儿除原发病症状外,会出现持续高热、瘀斑等表现。治疗需联合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同时处理原发感染灶。
5、新生儿特殊因素新生儿败血症多与胎膜早破、产道感染有关,常见病原体为B族链球菌。表现为喂养困难、体温不稳、黄疸加重。需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联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治疗,重症需进行换血疗法。
小儿败血症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少量多次喂养。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尿量及皮肤黏膜变化,出现嗜睡、四肢冰凉等休克表现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