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67人阅读
手磨起水泡可通过消毒处理、保护创面、避免摩擦、外用药物、预防感染等方式处理。手磨起水泡通常由机械摩擦、高温烫伤、过敏反应、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1、消毒处理水泡未破损时可用碘伏溶液或75%酒精棉球消毒周围皮肤。若水泡已破溃,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使用红药水或紫药水等染色消毒剂,以免掩盖创面变化。
2、保护创面直径小于1厘米的水泡无须刺破,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后以医用胶布固定。较大水泡需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从边缘抽吸液体,保留泡皮作为天然敷料。运动时可使用水泡专用保护垫减少摩擦。
3、避免摩擦减少手部重复性动作,必要时佩戴棉质手套隔离摩擦源。劳动时可在易磨部位预先粘贴医用透气胶带。糖尿病患者或周围神经病变者需特别注意,因感觉减退易导致水泡恶化。
4、外用药物合并红肿时可涂抹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过敏因素引起的水泡需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真菌感染导致的水泡应联用酮康唑乳膏和特比萘芬喷雾剂。
5、预防感染每日观察水泡周围是否出现红晕扩散、脓性分泌物或发热等症状。接触污水后需立即用苯扎氯铵溶液消毒。免疫力低下者出现多个水泡时,建议口服头孢呋辛酯片进行系统性抗感染治疗。
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撕扯水泡表皮。劳动时穿戴合适防护用具,接触化学物品前检查手套完整性。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检查手足皮肤,发现水泡及时处理。若水泡持续增大、发黑或伴随剧烈疼痛,可能提示深层组织损伤,须尽快至烧伤科或皮肤科就诊。恢复期间可适量增加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促进表皮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