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93人阅读
手足口病被传染后通常1-3天会出现症状,少数可能潜伏至5-7天。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需密切观察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典型表现。
多数患者在感染后1-3天内快速发病,初期表现为低热、食欲减退,随后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咽痛、流涎等症状,皮疹通常不痛不痒,病程约7-10天可自愈。此阶段需隔离患儿,避免抓挠皮疹,使用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抹,并选择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缓解发热。
少数感染者病毒潜伏期可延长至5-7天,症状出现较晚但表现相似。这类情况多见于免疫力较强或病毒载量较低的个体,仍需按标准流程隔离护理。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可能提示EV71型病毒感染,需立即就医进行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抗病毒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需每日检查儿童体温及皮肤状况,对玩具、餐具进行煮沸消毒。恢复期可适量饮用绿豆汤、梨汁等清凉饮品,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口腔疱疹。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关闭班级1-2周,用含氯消毒剂处理环境,防止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