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86人阅读
霰粒肿手术刀口形式主要有结膜面切口和皮肤面切口两种,具体选择需根据霰粒肿位置、大小及患者个体情况决定。
结膜面切口适用于霰粒肿位于睑板腺深部且未穿透皮肤的情况。手术在睑结膜面作垂直于睑缘的切口,长度约3-5毫米,通过该切口刮除囊内容物并剥离囊壁。这种切口方式术后外观无瘢痕,恢复较快,但操作空间有限,对较大或位置较深的霰粒肿可能清除不彻底。术后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配合热敷促进分泌物排出。
皮肤面切口多用于霰粒肿已穿透睑板或形成皮下肉芽肿的病例。沿皮纹方向在皮肤面作平行于睑缘的切口,长度与霰粒肿直径相当,彻底切除囊壁及周围病变组织。该方式视野清晰利于完整切除,但可能遗留线性瘢痕,术后需涂抹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对于反复发作或怀疑恶变的霰粒肿,通常会选择皮肤面切口以便病理检查。
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揉眼或化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促进黏膜修复。若出现切口红肿渗液、剧烈疼痛或视力变化,需立即复诊。多数患者1-2周可愈合,瘢痕体质者需更长时间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