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61人阅读
夜间低血糖可通过调整饮食、监测血糖、调整药物、紧急处理、就医治疗等方式干预。夜间低血糖可能与胰岛素过量、饮食不足、运动过度、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感、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
1、调整饮食睡前1-2小时适量进食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搭配坚果,有助于维持夜间血糖稳定。避免单次大量摄入高糖食物导致血糖波动,可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片。糖尿病患者需计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必要时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2、监测血糖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或睡前、凌晨3点各测一次指尖血糖,记录血糖变化趋势。血糖低于3.9mmol/L时需干预,低于2.8mmol/L立即处理。监测数据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识别无症状性低血糖。建议建立血糖日志,记录饮食、运动与血糖关联性。
3、调整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如将晚餐前预混胰岛素改为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避免磺脲类药物过量使用,二甲双胍等不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可优先考虑。需严格遵医嘱调整方案,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合并肾功能不全者更需谨慎评估药物代谢。
4、紧急处理发生低血糖时立即进食15-20克速效糖类,如果汁6-8盎司或葡萄糖片3-4片,15分钟后复测血糖。意识障碍者切勿喂食,应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注射胰高血糖素或送医。床头常备应急糖源,教会同住者识别症状和急救方法。
5、就医治疗频繁发作或原因不明的夜间低血糖需尽早就诊,完善胰岛素/C肽检测、肝肾功能、肾上腺功能等检查。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无感知低血糖需设定更高血糖控制目标。严重病例可能需住院进行持续血糖监测和治疗方案优化。
夜间低血糖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剧烈运动,饮酒后需额外监测血糖。建议穿着医疗警示手环,卧室放置血糖仪和应急物品。长期反复发作可能损伤认知功能,需定期评估神经系统状况。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一次完整的并发症筛查,包括自主神经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