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98人阅读
婴儿心脏有杂音可能是生理性杂音或病理性杂音,通常与心脏结构异常、血流加速等因素有关。主要有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生理性血流紊乱等原因。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婴儿期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可能与孕期感染或遗传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心脏收缩期杂音,部分患儿伴随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确诊需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促进导管闭合,严重者需行动脉导管结扎术。
2、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导致左右心室异常连通,杂音多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轻度缺损可能自行闭合,中重度缺损需使用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家长需注意预防感冒。
3、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杂音特点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固定分裂,可能与胎儿期发育异常有关。小型缺损可观察随访,大型缺损需在学龄前完成房间隔封堵术。日常护理中家长应监测患儿体重增长情况,避免剧烈哭闹。
4、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产生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严重者可出现青紫。轻度狭窄无需治疗,中重度需行球囊扩张术。患儿活动耐量降低,家长需控制其运动强度,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病情进展。
5、生理性血流紊乱约半数新生儿存在无害性杂音,与血流通过正常心脏结构时产生湍流有关。杂音柔和且不伴随其他症状,多在2-3岁自行消失。日常只需常规体检随访,无须特殊处理,但家长发现杂音变化或出现新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发现婴儿心脏杂音时,家长应记录杂音出现时机和伴随症状,避免过度焦虑。保持适宜室温减少心脏负担,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严格遵医嘱进行心脏超声等复查。若杂音持续增强或出现口唇青紫、呼吸急促等表现,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