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31人阅读
腿部肌肉萎缩可能会引起走路跛行。腿部肌肉萎缩是指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通常由神经损伤、长期制动、营养不良或疾病等因素导致。当肌肉萎缩影响下肢承重或协调功能时,可能出现步态异常。
神经源性肌肉萎缩如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等,会导致特定肌群无力。股四头肌萎缩可能引发膝关节不稳,胫骨前肌萎缩则可能导致足下垂,这些均会干扰正常步态周期,表现为拖行、跨阈步态或跛行。肌肉萎缩若累及双侧下肢,可能呈现摇摆步态。长期卧床或制动引起的废用性萎缩,因肌肉协调性下降,行走时易出现疲劳性跛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萎缩,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特征性鸭步。
某些特殊情况下,单侧小腿三头肌萎缩可能仅表现为患侧蹬地无力,但通过代偿机制可不显现明显跛行。轻度萎缩者通过康复训练强化拮抗肌群后,步态异常可能得到改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陈旧性萎缩因骨骼变形固定,跛行程度与肌肉萎缩程度未必完全相关。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跛行伴肌肉萎缩时,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或康复科,通过肌电图、MRI等明确病因。日常可进行水中行走、抗阻训练等低冲击运动,佩戴矫形器辅助行走,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以延缓肌肉流失。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加重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