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免疫力低下易得上呼吸道感染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孩子免疫力低下老生病怎么办?

孩子免疫力低下反复生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睡眠、适度户外运动、补充关键营养素、控制感染源等方式改善。免疫力低下通常与营养不足、作息紊乱、缺乏锻炼、微量元素缺乏、病原体暴露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蛋白质是免疫球蛋白合成的原料,建议每日摄入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维生素A能维持呼吸道黏膜完整性,可多食用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锌元素对淋巴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牡蛎、瘦肉等含锌丰富。避免高糖高油食物影响白细胞活性。

2、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期间人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免疫细胞再生。学龄儿童需保持9-11小时睡眠,幼儿需要11-14小时。建立固定作息时间,睡前避免电子设备蓝光干扰褪黑素分泌。深度睡眠阶段是免疫系统自我修复的关键期。

3、适度户外运动:

每日1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如跳绳、骑自行车等,能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调节T细胞功能。注意运动后及时保暖,避免大汗后着凉。冬季可选择室内体操、爬楼梯等替代方案。

4、补充关键营养素:

维生素C缺乏会导致吞噬细胞活性下降,可通过猕猴桃、鲜枣等食物补充。临床常用泛福舒、脾氨肽等免疫调节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增强黏膜免疫。铁元素不足会影响抗体产生,可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

5、控制感染源:

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计划外免疫项目。家庭成员感冒时需佩戴口罩隔离,定期用紫外线消毒儿童房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后规范洗手。幼儿园餐具玩具应每日高温消毒,注意预防手足口病等群体性传染病。

除上述措施外,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记录每月患病次数作为改善依据。中医调理可尝试捏脊、穴位敷贴等外治法,但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注意观察有无反复中耳炎、肺炎等特定部位感染,必要时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保持居家环境湿度在5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粉尘刺激。通过亲子游戏减轻孩子心理压力,长期紧张状态会抑制免疫功能。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过敏性鼻炎与免疫力有关系吗?

过敏性鼻炎与免疫力存在关联,但属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而非免疫力低下。主要涉及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变态反应、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刺激、Th1/Th2细胞失衡以及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等机制。

1、免疫球蛋白E异常: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过量免疫球蛋白E抗体。这些抗体会与肥大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引发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导致鼻痒、喷嚏等典型症状。免疫调节治疗如奥马珠单抗可阻断该通路。

2、遗传易感性:

约60%患者存在家族过敏史,特定基因如HLA-DQ、IL-4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发病相关。这类人群免疫系统更易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应答,表现为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特应性疾病。

3、环境刺激因素:

空气污染、烟草烟雾等会损伤鼻黏膜上皮屏障,使过敏原更易穿透黏膜激活免疫细胞。同时PM2.5等颗粒物可增强Th2型免疫反应,促进白介素-4、白介素-13等促炎因子分泌。

4、Th1/Th2细胞失衡:

正常免疫系统中Th1和Th2细胞保持动态平衡。过敏性鼻炎患者Th2细胞过度活化,导致B细胞分泌过多免疫球蛋白E。调节免疫平衡的益生菌制剂可能改善这种失衡状态。

5、黏膜屏障缺陷:

鼻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使过敏原更易穿透黏膜。同时局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减少,削弱了黏膜第一道防线功能。鼻腔冲洗可辅助清除过敏原并增强屏障作用。

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饮食上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鼻腔护理推荐生理盐水冲洗,冬季可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游泳等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但花粉季节需避免户外剧烈运动。症状持续加重时应进行过敏原检测及规范化治疗。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如何增强宝宝免疫力和抵抗力?

增强宝宝免疫力和抵抗力可通过均衡营养、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接种疫苗、减少接触病原体等方式实现。

1、均衡营养:

母乳是婴儿最佳免疫来源,建议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添加辅食后需保证蛋白质、维生素A/C/D、锌、铁等营养素摄入。可适量添加蛋黄、瘦肉泥、深色蔬菜等富含免疫营养素的食物。避免过早接触高糖高盐食品。

2、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对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至关重要。新生儿每天需16-20小时睡眠,1岁幼儿需12-15小时。建立固定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会降低淋巴细胞活性,影响抗体生成。

3、适度运动:

每日进行适龄活动能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婴儿可做被动操、俯卧训练,幼儿可进行户外爬行、散步等。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阳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合成,建议每日户外活动1-2小时。

4、接种疫苗:

按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获得特异性免疫的重要途径。重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基础免疫制剂。接种后可能出现短暂低热属正常反应,需观察48小时。

5、减少接触病原体:

保持居室通风,定期消毒玩具。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看护人需勤洗手,避免亲吻婴儿手脸。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但不宜过度保暖导致汗湿着凉。

除上述措施外,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选择含双歧杆菌的制剂。避免滥用抗生素,用药需遵医嘱。保持愉悦家庭氛围,减少幼儿应激反应。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发现体重增长缓慢、反复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疫苗接种、患病情况,便于医生综合判断免疫状态。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25-羟基维生素D低下原因?

25-羟基维生素D低下可能由光照不足、饮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肝肾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光照不足:

人体约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合成。长期室内工作、过度防晒、高纬度地区冬季阳光不足等因素都会显著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建议每天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进行15-30分钟无防晒措施的户外活动。

2、饮食摄入不足: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海鱼、蛋黄、强化乳制品等。严格素食者、乳糖不耐受人群、鱼类过敏者容易因饮食结构单一导致摄入不足。可通过增加香菇等菌类食物补充维生素D2。

3、消化吸收障碍: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疾病会损害脂肪吸收功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这类患者常伴有慢性腹泻、脂肪泻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并监测营养状况。

4、肝肾疾病:

肝脏负责将维生素D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肾脏则进一步活化。肝硬化、慢性肾病等疾病会阻碍维生素D的代谢转化,表现为骨痛、肌无力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

5、药物影响:

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加速维生素D分解代谢。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者应定期检测血维生素D水平,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改善维生素D低下需综合干预。除增加日晒和调整饮食外,建议每周食用3-4次富含脂肪的鱼类如三文鱼,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或豆浆。肥胖人群因脂肪组织对维生素D的 sequestration 作用需要更高剂量补充。孕妇、老年人等高风险群体应每半年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维持在30-50ng/ml为宜。冬季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补充剂,但每日不超过4000IU以避免中毒。合并骨质疏松者需配合钙剂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高龄孕妇、超重或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既往妊娠糖尿病史者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高龄孕妇:

35岁以上的孕妇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会随年龄增长下降,胰腺β细胞功能减退,加上妊娠期胎盘分泌的激素会进一步削弱胰岛素作用,血糖调节能力降低约40%。这类孕妇需在孕24-28周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

2、超重或肥胖者:

孕前体重指数超过25者患病风险增加3倍,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内脏脂肪堆积还会导致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引发胰岛素抵抗。建议孕前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度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

3、糖尿病家族史者:

直系亲属有2型糖尿病史者患病风险提升50%,这类人群往往携带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或葡萄糖转运蛋白缺陷,表现为β细胞代偿功能不足。孕期需密切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值。

4、既往妊娠糖尿病史者:

再次妊娠时复发率高达60%,可能与既往妊娠导致的胰岛细胞功能不可逆损伤有关。这类孕妇应在孕早期就开始血糖监测,必要时进行医学营养治疗。

5、多囊卵巢综合征:

合并该疾病的孕妇常伴有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基础,妊娠期胰岛素需求比普通孕妇增加2-3倍。建议在确诊妊娠后立即进行血糖评估,并持续监测至产后6-12周。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建议在孕前3个月开始调整饮食结构,每日主食控制在200-250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孕妇瑜伽;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10-12公斤范围内,定期监测血糖和尿酮体指标。产后6周需复查75克糖耐量试验,此后每3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筛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热门标签

肝癌 多囊肝 喉麻痹 脊索瘤 胃结核 腹主动脉瘤 泌尿系结石 喉返神经麻痹 迷走神经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