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96人阅读
不爱吃糖也可能得糖尿病,糖尿病发病与糖摄入量无直接因果关系,主要受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肥胖、慢性炎症、胰腺功能损伤等因素影响。
1、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概率显著增高。这与多个基因位点突变相关,如TCF7L2、KCNJ11等基因变异可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即使日常饮食控糖严格,遗传易感性仍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或作用效率诱发疾病。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进行基因筛查。
2、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此时机体需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稳定,最终引发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当胰腺功能失代偿时即发展为糖尿病。这种情况与糖摄入无关,常见于腹型肥胖人群,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异常升高。
3、慢性炎症肥胖引起的脂肪组织慢性低度炎症会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可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长期炎症状态还会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此类患者可能并无高糖饮食史,但存在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促炎生活方式。
4、胰腺病变胰腺炎、胰腺肿瘤或胰腺手术都可能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这类继发性糖尿病与饮食习惯无关,患者可能出现突然的血糖升高。自身免疫性胰岛炎1型糖尿病主因也会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常见于青少年群体,起病前往往无糖代谢异常征兆。
5、激素异常库欣综合征、生长激素瘤等疾病会引起拮抗胰岛素的激素过量分泌。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诱发糖尿病。这类情况需优先治疗原发病,单纯控制糖分摄入无法预防血糖升高。
预防糖尿病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上建议增加全谷物、绿叶蔬菜摄入,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妊娠期女性需进行糖耐量筛查。已确诊患者须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并定期检查眼底和尿微量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