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25人阅读
肠穿孔引发的腹膜炎通常与肠道内容物泄漏至腹腔、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扩散有关。腹膜炎可能由肠道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需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或手术修补等方式干预。
1、肠道细菌感染肠穿孔后肠道内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厌氧菌等进入腹腔,直接刺激腹膜引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热及腹膜刺激征。治疗需紧急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并联合腹腔引流清除感染源。
2、消化液化学刺激胃酸、胰液等消化液从穿孔处漏出,对腹膜产生化学性灼伤,导致无菌性腹膜炎。典型表现为刀割样剧痛和板状腹。需禁食并静脉输注奥美拉唑钠注射液抑制消化液分泌,严重时需手术缝合穿孔部位。
3、免疫反应激活腹腔内异物和坏死组织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介质加重腹膜炎症。可能伴随呼吸急促和低血压。需使用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控制过度免疫反应,同时补充人血白蛋白维持循环稳定。
4、肠内容物污染粪便、食物残渣等异物进入腹腔形成脓肿,机械性压迫腹膜并持续释放毒素。常见局部压痛及反跳痛。需手术清除污染物,术后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预防二次感染。
5、血行感染扩散肠穿孔后细菌经门静脉入血引发败血症,间接导致腹膜炎症。可能出现寒战及意识模糊。需静脉滴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控制全身感染,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肠穿孔合并腹膜炎患者术后应逐步恢复流质饮食,优先选择低纤维米汤、过滤果蔬汁等减轻肠道负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及腹部外力撞击,定期复查腹部CT评估腹膜愈合情况。若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需立即返院检查,防止肠粘连或残余感染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