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08人阅读
睡觉时耳朵流黄水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湿疹、鼓膜穿孔或耵聍栓塞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处理加重感染。
1、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感染可能导致渗出黄色分泌物,常伴随瘙痒或疼痛。可能与挖耳损伤或游泳进水有关。需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
2、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卧位可能使脓液经咽鼓管流出。多继发于感冒或鼻炎,伴有耳闷、听力下降。需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术。
3、耳部湿疹过敏性体质者耳道皮肤可能出现渗出性皮疹,夜间因体温升高渗出明显。需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接触过敏原,可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
4、鼓膜穿孔外伤或炎症导致的鼓膜破损会使中耳分泌物外溢。表现为反复流脓伴耳鸣,需禁止进水防止感染,较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术前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预防感染。
5、耵聍栓塞软化油性耵聍遇体温融化后可能呈黄色液体流出。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取出,禁止自行掏挖以免将耵聍推入深部。
日常应避免使用尖锐物掏耳,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油性耵聍体质者每3-6个月到耳鼻喉科清理一次。出现流液伴随发热、眩晕等症状需立即就诊,慢性中耳炎患者睡觉时可垫高头部促进引流。治疗期间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按医嘱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