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60人阅读
抗抑郁药导致尿潴留可能与药物对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膀胱平滑肌功能抑制等因素有关。常见诱因包括抗胆碱能作用、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5-羟色胺受体调节异常等。
1、抗胆碱能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片、多塞平片具有显著抗胆碱能特性,会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这类药物通过阻断M受体导致排尿困难,患者可能出现尿流变细、排尿延迟等症状。临床处理需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为SSRI类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胶囊。
2、α1受体阻断米氮平片等NaSSA类抗抑郁药可阻断α1肾上腺素受体,降低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张力。这种机制可能引发压力性尿失禁与排尿无力并存的现象。必要时可联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下尿路症状。
3、5-HT受体影响帕罗西汀片等SSRI类药物过度激活5-HT2C受体,可能抑制骶髓排尿中枢功能。部分患者伴随便秘和体位性低血压,提示自主神经调节紊乱。建议监测残余尿量,必要时使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促进排尿。
4、钠通道调控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SNRI类药物通过钠通道调节影响神经传导,可能干扰膀胱感觉反馈。这类情况多表现为尿意减退但无排尿疼痛,需通过尿动力学检查鉴别诊断。
5、多巴胺能抑制安非他酮缓释片对多巴胺再摄取的抑制可能间接影响排尿反射,常见于帕金森病共病抑郁患者。此类患者往往伴随排尿起始困难,可考虑改用米那普仑片并配合间歇导尿。
服用抗抑郁药期间出现排尿障碍应记录排尿日记,监测每日尿量及排尿次数。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进行盆底肌训练时注意收缩力度与呼吸配合,建议在泌尿外科医生指导下制定渐进式康复计划。若出现超过8小时无自主排尿或下腹膨隆需急诊导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