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47人阅读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需要注意伤口护理、药物管理、饮食调整、活动限制和定期复查等方面。介入治疗虽然创伤小,但术后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
1、伤口护理术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血或疼痛加剧,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介入手术通常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伤口较小但仍需预防感染。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出血。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定期更换。
2、药物管理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预防血栓形成。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增加并发症风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胶囊预防感染。服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若需服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避免相互作用。
3、饮食调整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加重心脏负担。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帮助组织修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荷。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4、活动限制术后1-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支架移位或伤口裂开。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以不引起心悸、气促为度。3个月内避免游泳、举重等高强度运动。睡眠时保持舒适体位,避免压迫手术部位。乘坐飞机或长途旅行前应咨询医生评估风险。
5、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心脏超声、心电图等评估治疗效果。长期随访可及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复查时应携带手术记录和用药清单供医生参考。出现胸闷、气短、晕厥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儿童患者需家长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评估心功能。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恢复期需特别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预防呼吸道感染。学习监测脉搏和血压变化,记录异常情况。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风险。保证充足睡眠,建立规律作息。术后恢复因人而异,严格遵循个体化医嘱是关键。若出现发热、心悸加重或伤口异常,应及时联系手术团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