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03人阅读
小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病变、前列腺增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行为疗法、神经调节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或年龄增长可能导致盆底肌支撑力下降,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建议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每日重复进行收缩肛门动作。若伴随子宫脱垂,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盆底康胶囊等中成药辅助调理,严重者需考虑阴道悬吊术。
2、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或尿道炎引发的尿急尿失禁,可能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常伴有排尿灼痛。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三金片、热淋清颗粒等药物。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
3、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脊髓损伤会导致膀胱感觉障碍,出现无意识漏尿。甲钴胺片、依帕司他片等营养神经药物可能改善症状。需定期监测血糖,脊髓损伤患者需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
4、前列腺增生老年男性因腺体压迫尿道引发充盈性尿失禁,伴随排尿费力。可选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缓解梗阻,严重者行经尿道电切术。限制晚间饮水量,避免摄入酒精和辛辣食物。
5、膀胱过度活动症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起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与膀胱感觉神经过敏有关。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米拉贝隆缓释片可降低膀胱敏感性。建议记录排尿日记,通过延迟排尿训练逐步延长如厕间隔。
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增强盆底肌群力量,控制体重避免腹压增高。限制咖啡因饮品摄入,睡前2小时减少液体摄取。使用成人护理垫时需每2小时更换预防皮肤刺激,合并糖尿病者需定期检查尿常规。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血尿,应及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