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药剂科

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不吃药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急性心肌梗塞血压控制在多少?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压一般控制在收缩压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具体目标需根据患者基础血压、并发症及临床情况调整。

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血压管理需兼顾心肌灌注与心脏负荷平衡。对于既往血压正常者,收缩压维持在100-120毫米汞柱有助于减少心肌耗氧,避免血压过低导致冠脉灌注不足。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至收缩压130-140毫米汞柱,但需避免超过160毫米汞柱加重心脏负担。舒张压通常不宜低于60毫米汞柱,以防影响冠状动脉舒张期血流。使用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药物时需密切监测,防止血压骤降。部分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能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此时目标值需个体化调整。

患者出院后应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饮食需低盐低脂,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遵医嘱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及降压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若血压持续高于150/95毫米汞柱或出现头晕、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郝盼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血糖要控制在多少好?

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空腹4.4-7.0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低于10.0毫摩尔每升。

血糖控制目标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普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宜维持在4.4-7.0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不超过10.0毫摩尔每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低于5.3毫摩尔每升,餐后1小时低于7.8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低于6.7毫摩尔每升。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标准,空腹血糖控制在7.0-8.5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在11.0毫摩尔每升以下。血糖监测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多数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为7%以下。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正常人血糖控制在4.5好不好?

正常人空腹血糖控制在4.5毫摩尔/升属于理想范围,但需结合个体差异综合评估。血糖管理需关注波动规律、饮食结构、运动习惯、代谢状态及潜在风险因素。

1、波动规律:

人体血糖存在昼夜节律,空腹血糖4.5毫摩尔/升接近正常范围下限3.9-6.1毫摩尔/升。健康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毫摩尔/升,全天波动幅度通常不超过2.8毫摩尔/升。持续低于4.0毫摩尔/升可能提示低血糖倾向。

2、饮食结构:

维持该血糖水平需保证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0%-60%,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每日膳食纤维摄入应达25-30克,来源于蔬菜、豆类及全谷物。避免单次大量摄入精制糖分,采用少量多餐模式有助于稳定血糖曲线。

3、运动习惯:

规律有氧运动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抗阻训练每周2-3次能增加肌肉糖原储备,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适量蛋白质与复合碳水可预防反应性低血糖。

4、代谢状态: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异常等疾病可能导致血糖偏低。健康人群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时,需排查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瘤等病理因素。长期严格控糖者应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5、潜在风险:

老年人群血糖不宜控制过严,低于5.0毫摩尔/升可能增加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孕妇空腹血糖低于4.4毫摩尔/升需警惕胎儿生长受限。糖尿病患者采用强化降糖方案时,应设定个体化目标避免低血糖事件。

保持血糖稳定需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建议每3-6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日常通过动态血糖仪观察血糖波动趋势。饮食方面注意荤素搭配,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深色蔬菜占总量50%以上。运动建议采取"有氧+抗阻"组合模式,避免清晨空腹运动。出现不明原因出汗、饥饿感应及时检测指尖血糖,随身携带糖果应急。血糖管理不应追求单一数值完美,而应着眼于全天平稳过渡。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压控制在多少?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通常为收缩压低于13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80毫米汞柱。具体目标需考虑年龄、并发症、耐受性等因素。

1、基础目标值: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需更严格,主要因高血糖与高血压协同加速血管损伤。国际指南推荐将收缩压控制在130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低于80毫米汞柱,此标准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2、老年患者调整:

65岁以上患者可适当放宽至收缩压140毫米汞柱以下,但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蛋白尿者仍需维持130/80毫米汞柱标准。老年患者血压过低可能增加跌倒及灌注不足风险。

3、并发症影响:

合并冠心病者舒张压不宜低于60毫米汞柱,避免心肌缺血。糖尿病肾病患者需维持血压125/75毫米汞柱以下,尿蛋白大于1克/日时更需强化控制。

4、监测频率:

初始治疗阶段需每周测量2-3次,稳定后每月1次。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咖啡因和运动干扰。

5、动态血压参考: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均值应低于135/85毫米汞柱,夜间低于120/70毫米汞柱。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提示靶器官损害风险增加。

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憋气用力动作。戒烟限酒,保持体重指数在24以下,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定期筛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及周围神经病变,血压波动超过20毫米汞柱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体重控制在多少斤才属于标准体重?

体重控制的标准体重可通过身高体重指数BMI进行评估,BMI在18.5至24.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为身高厘米减去105,男性在此基础上乘以0.9,女性乘以0.85。体重的控制还需结合体脂率、肌肉量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1、BMI计算:BMI是评估体重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低于18.5为体重过轻,18.5至24.9为正常范围,25至29.9为超重,30及以上为肥胖。BMI的评估需结合个体差异,如肌肉量较高的人群可能BMI偏高但体脂率正常。

2、体脂率评估:体脂率是衡量体内脂肪含量的指标,男性正常体脂率为10%至20%,女性为20%至30%。体脂率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过低则可能影响生理功能。通过体脂秤或专业仪器测量体脂率,结合BMI更全面地评估体重健康。

3、肌肉量分析:肌肉量是体重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量较高的人群可能体重偏重但体脂率正常。肌肉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通过力量训练和蛋白质摄入,可以有效增加肌肉量,改善体重构成。

4、腰围测量:腰围是评估腹部脂肪的重要指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可能增加代谢性疾病风险。腰围过大提示内脏脂肪堆积,需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减少腹部脂肪。

5、个体差异考虑:标准体重的评估需结合年龄、性别、骨骼结构等因素。老年人肌肉量减少可能导致BMI正常但体脂率偏高,青少年生长发育期BMI评估需参考年龄标准。个体化的体重管理方案更有利于健康。

体重控制需结合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进行综合管理。饮食上建议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运动方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力量训练提高肌肉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压力过大,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定期监测体重、BMI和体脂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确保体重处于健康范围。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呕血 混合痔 铝尘肺 宫颈粘连 呼吸异常 颈部挫伤 玻璃体出血 感染性关节炎 大脑镰旁脑膜瘤 匐行穿孔性弹性组织变性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