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40人阅读
艾灸一般在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进行效果较好,此时人体阳气较旺盛,有助于增强疗效。艾灸时间需避开空腹、饭后半小时内及睡前1小时,体质虚弱者可适当缩短单次艾灸时长。
上午9-11点属于中医理论中的脾经当令时段,此时艾灸有助于健脾祛湿、促进气血运行,尤其适合调理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疲劳等问题。艾灸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可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温和灸。下午3-5点为膀胱经活跃期,此时艾灸对腰背酸痛、泌尿系统功能调节效果更显著,建议选择肾俞、关元等穴位。每次艾灸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为宜,初次尝试者应从5分钟开始逐步适应。艾灸后应及时补充温水,两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或剧烈运动。
特殊情况下可调整艾灸时间,如痛经女性在经前3天开始每日傍晚艾灸三阴交,失眠患者可在睡前2小时艾灸涌泉穴。阴虚火旺体质者应减少艾灸频次,每周不超过2次。艾灸过程中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需立即停止操作,保持平卧并按压内关穴。长期进行艾灸调理者,建议每疗程10天后间隔3-5天再继续,夏季三伏天期间可适当增加艾灸频次以增强冬病夏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