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83人阅读
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抗感染治疗、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免疫球蛋白输注、呼吸循环支持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系统缺陷、早产低体重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阿米卡星等。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于耐药菌感染可能需要联合用药,疗程通常需要持续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静脉营养支持败血症新生儿常出现喂养困难,需要通过静脉补充营养。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可提供足够热量,维持血糖稳定。营养液需包含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及多种维生素。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肝功能,调整营养配方。随着病情好转,应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败血症可导致体液分布异常和电解质紊乱。需精确计算液体入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定期检测血钠、血钾、血钙等指标,及时纠正异常。对于出现休克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尿量监测是评估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
4、免疫球蛋白输注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早产儿或重症患儿,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这能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中和细菌毒素。输注前需进行过敏试验,控制输注速度。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皮疹等,需密切观察。免疫球蛋白不能替代抗生素治疗。
5、呼吸循环支持重症败血症可导致呼吸窘迫和循环衰竭。需要根据病情给予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对于休克患儿需使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出院后,家长需保持喂养卫生,定期消毒奶具。注意观察体温、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等变化。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按时进行预防接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温湿度。定期随访检查生长发育指标,评估有无后遗症。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