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46人阅读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淤青通常不会伴随明显疼痛,但若合并其他病理因素可能出现压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可能导致皮肤淤青,其疼痛感主要取决于是否伴有局部炎症或组织损伤。
单纯血小板减少导致的淤青多表现为无痛性皮下出血,因血小板功能不足影响凝血过程,血液渗出至皮下形成紫癜,通常按压无痛感。这类淤青常见于四肢远端或易碰撞部位,颜色从红紫色逐渐变为青黄色,吸收过程约需1-2周。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观察淤青面积是否扩大或新发频率。
当淤青区域出现明显疼痛时,可能提示存在血管炎、深部血肿或继发感染。血管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伴触痛,如过敏性紫癜患者除淤青紫外还可伴关节肿痛。深部组织出血形成的血肿可能压迫神经末梢产生胀痛,需通过超声检查判断出血范围。感染性淤青多伴有皮肤发热、红肿等表现,需警惕脓毒症风险。
建议记录淤青出现的时间、部位、数量及伴随症状,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若淤青反复出现或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可穿戴柔软护具减少磕碰,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血小板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