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86人阅读
荨麻疹的命名源于其典型症状与植物荨麻接触皮肤后引发的皮疹相似。该疾病在医学上称为urticaria,临床特征主要为皮肤出现风团伴瘙痒,发病机制涉及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
荨麻疹这一中文名称直观体现了疾病特征。古代医家观察到患者皮肤出现的红色风团,与接触荨麻科植物后产生的皮肤反应高度相似,故以荨麻类比命名。荨麻叶片表面布满含有蚁酸等刺激性物质的刺毛,人体接触后数分钟内会出现红肿、灼热和瘙痒,这与荨麻疹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高度吻合。现代医学证实两者均属于Ⅰ型变态反应,但荨麻疹的诱因更为复杂多样。
从词源学角度,urticaria一词源自拉丁语urtica,意为荨麻。这种跨文化的命名一致性反映了该疾病的典型特征。我国明代外科正宗已有记载,清代医宗金鉴将其归入瘾疹范畴,描述为皮肤忽起风团,时隐时现,如蚊叮虫咬之状。现代医学分类中,荨麻疹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诱因可分为物理性、胆碱能性等多种亚型,但所有类型均表现为特征性风团反应。
荨麻疹的发病涉及免疫与非免疫机制。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因素、物理刺激等,这些因素导致皮肤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形成局限性水肿即风团。部分慢性病例可能与自身免疫抗体或慢性炎症状态相关。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或激发试验,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基础,严重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
荨麻疹患者应避免已知诱发因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急性发作期可冷敷缓解瘙痒,慢性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可能诱因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若伴随呼吸困难、腹痛或头晕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