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儿童低血糖吃什么药?

儿童低血糖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注射液、胰高血糖素、氢化可的松、二氮嗪、奥曲肽等药物。低血糖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胰岛素分泌异常、遗传代谢疾病等因素有关,需结合病因选择药物并监测血糖变化。

一、药物1、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注射液用于急性低血糖发作时快速提升血糖水平,可直接通过静脉注射补充葡萄糖。适用于因长时间空腹、剧烈运动或胰岛素过量导致的突发性低血糖,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使用。

2、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常用于严重低血糖且无法口服葡萄糖的情况。该药物需皮下或肌肉注射,多用于1型糖尿病患儿发生低血糖昏迷时的紧急处理。

3、氢化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适用于慢性低血糖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儿,可通过调节糖代谢维持血糖稳定。长期使用需严格监测生长曲线和激素水平,避免出现库欣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4、二氮嗪

二氮嗪用于治疗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持续性低血糖,通过抑制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注意可能出现多毛症或水肿等副作用。

5、奥曲肽

奥曲肽适用于胰岛细胞增生或胰岛素瘤导致的难治性低血糖,可抑制胰岛素过度分泌。该药物需皮下注射,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儿童低血糖治疗需以病因管理为核心,家长应定期监测患儿血糖并记录发作情况。日常需保证规律饮食,适当增加复杂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长时间空腹。急性发作时可立即给予含糖食物,若出现意识障碍需即刻就医。所有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低血糖能不能治好?

低血糖通常可以治好,具体治疗效果与病因、干预时机等因素有关。低血糖可能与胰岛素瘤、药物副作用、肝肾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长期饥饿等因素有关。

1、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过度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异常降低。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冷汗、意识模糊等症状。确诊需结合空腹血糖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可选用二氮嗪、奥曲肽等抑制胰岛素分泌。

2、药物副作用

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是常见诱因,如胰岛素注射过量或磺脲类药物相互作用。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调整用药方案。发生低血糖时可立即进食含糖食物,严重时需静脉注射葡萄糖。

3、肝肾功能异常

肝脏是糖原储存和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功能衰竭时糖异生能力下降。慢性肾病晚期也可能影响胰岛素清除。这类患者需治疗原发病,调整饮食结构,少量多餐补充碳水化合物。

4、内分泌紊乱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低下等疾病会导致升糖激素不足。可能出现乏力、体重下降等表现。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恢复内分泌平衡,同时监测电解质和血糖水平。

5、长期饥饿

极端节食或吸收不良综合征会导致能量摄入不足。建议规律进食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应急,避免空腹运动。

建立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两餐间可适当加餐。选择升糖指数适中的食物如糙米、杂粮等,避免单糖摄入过多。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需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低血糖病史和应急处理方法。定期复查血糖及相关指标,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糖尿病产生低血糖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可通过立即进食含糖食物、调整降糖药物、监测血糖、就医评估、预防复发等方式处理。低血糖通常由降糖药物过量、饮食不规律、运动过度、肝肾功能异常、胰岛素瘤等原因引起。

1、立即进食含糖食物

快速升高血糖可选择15克葡萄糖片、半杯果汁或3-4块方糖,进食后15分钟复测血糖。避免选择巧克力等含脂肪食物延缓糖分吸收。症状未缓解需重复补充并联系

2、调整降糖药物

磺脲类促泌剂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或胰岛素注射过量是常见诱因。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更换药物,长效胰岛素可调整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同时加强血糖监测频率。

3、监测血糖

发作时立即检测指尖血糖,确认血糖值低于3.9mmol/L。记录低血糖发生时间、用药情况及前驱症状,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可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波动大者每日监测不少于4次。

4、就医评估

反复发作需排查胰岛素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继发因素。完善胰岛素释放试验、胰腺CT等检查,调整治疗方案时可考虑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等不易引发低血糖的药物。

5、预防复发

定时定量进食,运动前补充碳水化合物,随身携带糖果。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应避免空腹饮酒。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使用基础胰岛素如德谷胰岛素可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低血糖应急预案,家属需掌握急救方法。长期未缓解需排除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可能。日常注意均衡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饭,分餐制有助于稳定血糖。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空腹运动超过30分钟。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能,及时调整降糖方案。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送医静脉推注葡萄糖。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产妇低血糖怎么治?

产妇低血糖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葡萄糖、药物治疗、监测血糖、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治疗。产妇低血糖通常由进食不足、胰岛素分泌异常、妊娠期代谢变化、过度体力消耗、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

产妇应增加少量多餐的频率,每2-3小时进食一次,优先选择升糖指数适中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正餐中需搭配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延缓糖分吸收。加餐可选用无糖酸奶搭配坚果,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夜间可备即食碳水化合物食物在床头,预防晨起低血糖。

2、补充葡萄糖

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口服15-20克快速升糖食品,如果汁、葡萄糖片。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低于3.9mmol/L需重复补充。严重者需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后续改用5%葡萄糖溶液维持。哺乳期需注意补充后30分钟再哺乳,避免婴儿摄入高糖乳汁。

3、药物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可遵医嘱使用胰高血糖素鼻喷雾剂。合并糖尿病产妇需调整胰岛素方案,选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部分病例需短期服用醋酸奥曲肽抑制胰岛素过度分泌,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4、监测血糖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持续跟踪血糖波动,重点关注凌晨3点、餐前及睡前的血糖值。传统指尖血糖监测每日不少于7次,包括三餐前后、睡前及夜间。记录血糖日志需包含进食时间、食物种类、运动量等信息,帮助医生分析低血糖诱因。

5、改善生活习惯

避免空腹进行哺乳或剧烈活动,每次哺乳前后适当加餐。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夜间低血糖风险。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热水浴后血管扩张诱发低血糖。

产妇需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和应急糖包,家属应学习低血糖急救措施。日常饮食注意铁、叶酸等造血原料的补充,改善贫血对血糖调节的影响。产后42天需复查糖耐量试验,排除持续性糖代谢异常。哺乳期避免自行服用含有人参、黄芪等影响血糖的中药制剂,所有治疗方案需与产科及内分泌科医生共同制定。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是什么?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血糖水平异常降低现象,通常与降糖药物使用不当、饮食不规律或运动过量等因素有关。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胰岛素过量、磺脲类药物副作用、进食延迟、酒精摄入、肝肾功能异常等。

1、胰岛素过量

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或与进食时间不匹配时,容易导致血糖快速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出汗、颤抖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避免空腹注射胰岛素。

2、磺脲类药物副作用

格列本脲等磺脲类药物可能过度刺激胰岛素分泌,尤其在与运动或饮食控制同时进行时更易引发低血糖。这类药物在老年患者或肾功能不全者中风险更高,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类型。

3、进食延迟

糖尿病患者若未按时进食或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体内储存的肝糖原耗尽后会出现血糖下降。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出现早期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补充15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4、酒精摄入

酒精会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空腹饮酒可能诱发严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饮酒时需搭配主食,并注意监测夜间血糖,因酒精导致的低血糖可能延迟至饮酒后数小时发生。

5、肝肾功能异常

肝脏疾病会影响糖原储存和糖异生能力,肾脏疾病则可能延缓降糖药物排泄。这类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更频繁的血糖监测和更保守的降糖方案,必要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的饮食作息,每餐包含适量复合碳水化合物,两餐之间可添加健康零食。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空腹运动,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需补充能量。建议家属学习低血糖识别与急救方法,家中常备血糖仪和葡萄糖制剂。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能,与医生保持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注明用药情况和紧急联系人信息。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肝大 大便失禁 单纯疱疹 放射性皮炎 毛细血管瘤 盲袢综合征 继发性腹膜炎 视网膜血管炎 慢性颈淋巴结炎 克兰费尔特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