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35人阅读
牙龈上长血泡一般不建议自行挤破。血泡可能是由局部创伤、口腔炎症或血液疾病等因素引起,挤压可能导致感染扩散或加重出血。
牙龈血泡多因机械刺激或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至黏膜下层形成。常见于进食硬物刮伤、牙刷刷伤或牙周炎急性发作期。血泡通常呈紫红色或暗红色,触压有波动感,可能伴随轻微疼痛。此时应避免摩擦刺激,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清洁,多数情况下血泡会在数日内自行吸收。若血泡持续增大或反复出现,需警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自发性牙龈出血且难以止血。
自行挤破血泡可能将细菌带入深层组织,引发蜂窝织炎或脓肿。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口腔感染易扩散至颌面部间隙。若血泡因外伤破裂,可用无菌纱布轻压止血,避免用牙签等尖锐物挑刺。当血泡直径超过5毫米、伴有明显肿痛或发热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需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和口腔专科处理。
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牙龈血泡的关键,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清洁,避免食用过热或尖锐食物。反复出现血泡者应检查凝血功能和维生素C水平,孕妇及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特别注意牙龈保护。若血泡破溃后形成溃疡,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或口腔溃疡贴膜促进愈合,禁止随意使用抗生素药膏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