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80人阅读
牙周炎急性发作期通常不建议拔牙,可能增加感染扩散和创口愈合困难的风险。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与菌斑堆积、免疫反应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甚至牙齿松动。
牙周炎患者口腔内存在大量致病菌,拔牙造成的创口可能成为细菌入侵通道,导致感染向深部组织或血液扩散。炎症状态下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拔牙操作易引发过量出血,同时炎性介质会干扰凝血功能。牙周支持组织破坏后,拔牙窝骨壁可能因炎症吸收变薄,增加术后骨缺损概率。急性期拔牙还可能加重疼痛反应,延长恢复周期。
当牙周炎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系统性疾病时,拔牙风险进一步升高。严重牙槽骨吸收者拔牙后可能出现颌骨病理性骨折。但经过规范牙周治疗进入稳定期后,在严密消毒和抗生素保护下可酌情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
牙周炎患者应优先接受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基础治疗控制感染,日常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减少菌斑。拔牙前需通过牙周探诊、X线检查评估炎症程度,术后需加强口腔护理和随访监测。建议在牙周专科医生与口腔外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