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男科 > 男科

男性为什么会出现气血两虚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勋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贫血和气血不足是一回事吗?

贫血与气血不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是西医诊断的血液疾病,后者是中医辨证的体质状态。

1、定义差异:

贫血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主要依据血红蛋白浓度诊断。气血不足是中医术语,描述人体气和血两种基础物质亏虚的状态,常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但无特定实验室指标。

2、诊断标准:

贫血需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诊,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可诊断。气血不足则依赖中医四诊合参,结合舌脉象如舌淡、脉细弱及症状综合判断。

3、病因机制:

贫血常见于铁缺乏、维生素B12不足或慢性失血等。气血不足多因脾胃虚弱、久病耗损或情志失调导致,可能伴随贫血,也可能独立存在。

4、临床表现:

贫血典型症状包括头晕、心悸、指甲脆薄。气血不足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自汗、月经量少、语声低微等中医特有表现。

5、干预方式:

贫血需针对病因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等。气血不足则需中医整体调理,采用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等治法,常用八珍汤、归脾汤等方剂。

日常调理需注意饮食均衡,适量摄入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食物,配合红枣、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避免过度劳累。若长期出现面色苍白、疲倦等症状,建议同时进行西医血液检查和中医体质辨识,以明确具体问题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脾胃虚对皮肤的影响有哪些?

脾胃虚弱可能引发皮肤干燥、痤疮、黄褐斑、湿疹及面色萎黄等问题。脾胃功能失调会影响气血生成与运化,导致皮肤营养供给不足或代谢废物堆积。

1、皮肤干燥:

脾胃虚弱时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津液无法上荣肌肤。长期脾虚者常见皮肤脱屑、紧绷感,尤其在秋冬季节加重。建议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配合适度有氧运动促进气血循环。

2、痤疮反复:

脾虚湿浊内生可郁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形成红肿丘疹。这类痤疮多伴随舌苔厚腻、大便粘滞。需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湿热较重时可配合清热化湿类中药调理。

3、黄褐斑加深:

气血生化不足导致皮肤代谢减缓,黑色素沉积形成色斑。脾虚型黄褐斑多呈灰褐色片状分布,经期前后明显加重。日常需注意防晒,黄芪、当归等补益气血的药材有助于改善。

4、湿疹发作:

脾虚湿盛体质者易出现渗出性皮疹,常见于四肢屈侧。皮肤表现为红斑、水疱伴剧烈瘙痒。建议减少海鲜等发物摄入,发作期可配合健脾祛湿方剂调理。

5、面色萎黄:

气血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光泽,呈现晦暗萎黄色泽,常伴眼睑浮肿。长期贫血或消化吸收不良者多见。红枣、枸杞等药食同源材料可辅助改善,严重者需就医排查贫血病因。

脾胃虚弱者的皮肤护理需注重内外兼治。饮食上选择小米、南瓜等黄色食物健脾,避免生冷损伤阳气。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坚持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招式锻炼。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清洁使用温水而非强力去脂产品。睡眠充足有助于气血恢复,建议22点前入睡。若皮肤问题持续加重或伴随明显消化系统症状,应及时到中医内科就诊评估体质状况。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气血不足手脚冰凉怎样按摩?

气血不足导致的手脚冰凉可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改善,常用穴位有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合谷、关元。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辅助调理气血运行。

1、足三里:

位于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横指处,属足阳明胃经。用拇指指腹以画圈方式按压3-5分钟,可健脾益气,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配合艾灸效果更佳,适合饭后1小时操作。

2、涌泉穴:

在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为肾经起始穴。握拳用指关节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推搓,每次100下,能引火归元、温煦四肢。睡前按摩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3、三阴交:

内踝尖上四横指胫骨后缘,是肝脾肾三经交汇处。拇指垂直按压至有酸胀感后保持10秒,重复5次。该穴位尤其适合女性,能调节内分泌,缓解经期手脚发冷。

4、合谷穴:

手背第一、二掌骨间肌肉隆起处。用另一手拇指掐按至微痛,配合深呼吸能快速提升手部温度。感冒初期按摩还可预防症状加重。

5、关元穴:

脐下三寸处,属任脉要穴。掌心顺时针揉动50次后热敷,能培补元气。体质虚寒者可配合生姜精油按摩,注意孕妇禁用此穴位。

日常可饮用桂圆红枣茶或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避免生冷饮食。适度快走、八段锦等运动能增强阳气生发,冬季注意四肢保暖,睡眠时穿戴棉袜。若长期手脚冰凉伴随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建议就医检查是否存在贫血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气血不足应该少吃什么食物?

气血不足时应减少食用生冷寒凉、油腻厚味、辛辣刺激、高糖及加工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脾胃负担或耗损阳气,影响气血生成。

1、生冷寒凉:

冰镇饮品、生鱼片等低温食物会抑制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水谷精微难以转化为气血。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引发腹胀腹泻,加重气血两虚症状。建议选择温热的粥类、炖汤等易吸收食物。

2、油腻厚味:

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食物需要大量消化酶分解,易造成脾胃功能超负荷。油腻食物产生的痰湿可能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烹调时宜采用蒸煮方式,适量添加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

3、辛辣刺激:

辣椒、花椒等辛香调料会加速体内津液消耗,阴虚体质者尤需注意。过量食用可能导致口干舌燥、潮热盗汗等虚火症状。可改用姜片、陈皮等温和香料调味。

4、高糖食品:

蛋糕、奶茶等精制糖分会使血糖快速波动,消耗B族维生素等造血原料。糖分代谢产物可能加重体内湿气,建议用红枣、枸杞等天然甜味食材替代。

5、加工食品:

腌制肉品、方便面含大量添加剂,需要肝脏额外解毒而耗损气血。钠含量过高可能影响水液代谢,建议选择新鲜禽肉、时令蔬菜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

日常可搭配粳米、小米等谷物作为主食基础,配合南瓜、胡萝卜等黄色食物健脾益气。适量食用动物肝脏、瘦肉补充血红素铁,烹调时加入少量当归、黄芪等药食同源材料。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促进气血循环。若长期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建议就医检查是否存在贫血或内分泌疾病。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脾肾两虚加湿气重怎么调理?

脾肾两虚伴随湿气重可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节、运动干预、起居调整及情绪管理等方式改善。该证候多由先天不足、久病耗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外感湿邪等因素引起。

1、中药调理:

脾肾两虚兼湿浊内阻需采用健脾益肾、化湿祛浊的复合治法。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中成药可选择四君子汤配合金匮肾气丸。具体用药需经中医师辨证,避免自行配伍。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腰膝酸软明显者可加杜仲、续断。

2、饮食调节:

宜选用健脾化湿的薏苡仁、赤小豆、山药等食材,搭配温补肾阳的核桃、黑芝麻。避免生冷瓜果、肥甘厚味及乳制品。推荐芡实茯苓粥芡实30克、茯苓15克、粳米50克作为早餐,晚餐可食用陈皮生姜炖鲫鱼。每日饮水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分次少量饮用。

3、运动干预:

选择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和"两手攀足固肾腰"招式,每日练习20分钟。快走或太极拳等温和有氧运动每周4-5次,以微微汗出为度。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津,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忌立即淋浴。阴雨天可改为室内踮脚运动双脚交替踮起,每次持续5秒。

4、起居调整:

保证亥时21-23点入睡,晨起不宜迟于卯时5-7点。睡眠时避免腹部受凉,可穿戴棉质护腰。梅雨季节使用除湿机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定期晾晒被褥。洗浴水温控制在40℃以下,时间不超过15分钟,浴后及时擦干大椎穴第七颈椎下和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

5、情绪管理:

长期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可通过正念呼吸法调节。每日晨起静坐5分钟,关注呼吸时腹部起伏。避免过度思虑,培养书法、园艺等舒缓爱好。出现情绪波动时按摩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

日常可常备炒薏米水炒薏米30克煮沸代茶饮作为保健饮品,经期及感冒期间停用。坚持三伏天晒背上午9-10点,每次15分钟有助于振奋阳气。若出现下肢水肿持续加重、夜尿频多每晚超过3次或晨起舌苔厚腻不化,需及时就医排查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疾病。调理期间每两周记录舌象变化,有助于判断湿浊消退情况。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热门标签

肾病 痛风 囊虫病 肾肿瘤 慢性咽炎 慢性膀胱炎 脐尿管囊肿 肱骨髁上骨折 脊髓性肌萎缩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