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06人阅读
乙状结肠癌通常需要通过肠镜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粪便潜血试验等方式确诊。乙状结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等症状。
1、肠镜检查肠镜是诊断乙状结肠癌的核心手段,可直接观察病灶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检查时发现可疑病变会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肠镜能发现早期微小病灶,同时可对息肉等癌前病变进行切除。检查前需严格清洁肠道,避免饮食残渣影响观察效果。
2、病理活检通过肠镜或手术获取的病变组织需经病理学检查明确性质,活检可确定癌细胞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常见的腺癌类型包括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病理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决定性意义。若活检报告提示黏膜内癌,可能无需追加根治手术。
3、影像学检查腹部增强CT或MRI能评估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情况,用于临床分期。CT仿真结肠镜可辅助观察肠腔狭窄程度,PET-CT对发现远处转移灶敏感性较高。影像学检查在手术前规划、放疗定位和疗效评估中均起关键作用。
4、肿瘤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是常用监测指标,虽不能单独用于诊断,但数值异常升高需警惕肿瘤可能。术后定期检测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化疗期间动态监测可评估治疗效果。需注意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标志物轻度升高。
5、粪便潜血试验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适用于大规模筛查,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存在出血性病变。该检查无创便捷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反复阳性但肠镜未发现异常时,需进一步排查上消化道病变或小肠来源出血。
确诊乙状结肠癌后应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和肿瘤标志物。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并控制体重。出现持续腹痛、排便异常或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具有家族史或肠道息肉病史者建议提前开始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