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36人阅读
乙状结肠占位通常指影像学检查发现乙状结肠区域存在异常组织或肿块,可能由息肉、肿瘤、炎症性病变或粪块梗阻等因素引起。建议结合肠镜及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乙状结肠是连接降结肠与直肠的肠管段,呈S形弯曲。当影像报告提示占位性病变时,主要指该区域出现异常密度影或占位效应。常见情况包括良性息肉,这类病变多呈隆起状,表面光滑,生长缓慢,可通过肠镜下切除处理。另一种可能是结肠腺瘤,属于癌前病变,需通过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异型增生。恶性肿瘤如结肠癌也可能表现为不规则肿块,伴随肠壁增厚或周围淋巴结肿大,确诊需依赖活检。炎症性病变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可能形成炎性假息肉或肉芽肿,这类占位多伴有黏膜糜烂、溃疡等特征。少数情况下,长期便秘形成的坚硬粪块可能在影像中呈现占位样改变,通过通便处理后可消失。
发现乙状结肠占位后应完善肠镜检查,直观观察病变形态并取样活检。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后续处理方案,良性病变可考虑内镜下切除,恶性病变需评估分期后制定手术或综合治疗方案。日常需注意观察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变化,避免高脂低纤维饮食,控制红肉摄入量。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或肠镜筛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慢性肠道炎症者更应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