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71人阅读
抑郁期间食欲好可能是阶段性表现,但需结合整体情绪状态评估。抑郁发作时可能出现食欲亢进或减退,主要与神经递质紊乱、压力激素波动、情绪代偿行为、昼夜节律失调、特定药物副作用等因素相关。
1、神经递质紊乱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失调可能引发对碳水化合物的异常渴求。这类患者常伴随餐后困倦、夜间失眠等症状。临床可能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米氮平片等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配合光照疗法改善生物节律。
2、压力激素波动长期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刺激胃饥饿素分泌,导致暴食倾向。这类情况多伴有腰腹部脂肪堆积、晨起疲惫等特征。建议通过正念饮食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调节,必要时使用氢化可的松片控制激素水平。
3、情绪代偿行为部分患者通过进食获得短暂愉悦感,属于心理防御机制。典型表现为选择高糖高脂食物、独处时暴食。认知行为治疗配合帕罗西汀肠溶片等药物可改善,家长需注意避免责备饮食行为。
4、昼夜节律失调褪黑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夜间食欲亢进。这类患者常有昼夜颠倒、夜间清醒进食的特点。可考虑使用阿戈美拉汀片调节睡眠周期,同时限制卧室食物存放。
5、药物副作用部分抗抑郁药如盐酸曲唑酮片可能刺激食欲。需监测体重变化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不建议自行停药。合并二甲双胍缓释片等代谢调节药物时需警惕低血糖风险。
建议维持规律三餐时间,优先选择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避免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记录饮食日志帮助识别情绪性进食触发因素,睡眠环境保持完全黑暗有助于褪黑素分泌。若两周内体重增幅超过5%或出现抠喉等补偿行为,需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