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04人阅读
早产儿呼吸窘迫可通过氧疗、无创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有创机械通气、药物支持等方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通常由肺发育不成熟、感染、窒息、先天性肺部疾病、母体因素等原因引起。
1、氧疗氧疗是改善早产儿低氧血症的基础措施,适用于轻度呼吸窘迫患儿。通过鼻导管或头罩给予低浓度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范围内。需严格监测氧浓度,避免氧中毒导致视网膜病变。治疗期间需定期进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氧流量。
2、无创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有效减少肺泡塌陷,适用于中度呼吸窘迫患儿。通过鼻塞或面罩提供持续气流压力,保持肺泡开放状态。该方法可减少气管插管概率,但需注意预防鼻部压伤。常见并发症包括腹胀、气胸,需密切观察胸廓起伏及腹部膨隆情况。
3、肺表面活性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针对肺发育不成熟导致的呼吸窘迫综合征。通过气管内滴注猪肺磷脂注射液或牛肺表面活性剂,可迅速改善肺泡稳定性。给药后需暂时提高通气压力帮助药物分布。该治疗需在出生后6小时内进行效果最佳,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4、有创机械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儿需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初始参数设置吸气峰压20-25cmH2O,呼气末正压5-6cmH2O。通气期间需使用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刺激呼吸中枢,同时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每日评估撤机指征,避免长期机械通气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5、药物支持严重病例可静脉注射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改善心肌收缩力,使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抗炎。合并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维持正常体温,控制液体入量,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早产儿呼吸窘迫的日常护理需保持中性温度环境,维持适宜湿度。喂养应采用少量多次方式,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家长需学会识别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危险信号,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出院后需按时随访肺功能,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避免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