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95人阅读
早产儿脱氧需根据个体情况逐步调整,主要通过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优化呼吸支持方式、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及定期评估发育状况实现。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是需氧疗的主要原因,临床需避免过快撤氧导致并发症。
1、血氧监测持续使用脉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目标范围在90%-95%。过高氧饱和度可能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风险,而过低可能导致器官缺氧。医护人员会根据胎龄、体重和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目标,每2-4小时记录数据并动态调整氧流量。
2、呼吸支持从有创通气逐步过渡到无创正压通气,再降级为经鼻高流量氧疗。对于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初始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待病情稳定后改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撤机前需评估自主呼吸能力,逐步降低吸入氧浓度至21%,观察耐受情况。
3、营养强化通过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提供120-150kcal/kg/d热量,补充维生素A、D、E及铁剂。充足营养可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改善肺顺应性。体重每日增长15-20g/kg时,提示肺功能改善可能,此时可评估降氧指征。
4、感染防控严格执行手卫生与消毒隔离制度,避免院内获得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易导致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延长用氧时间。建议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帕利珠单抗注射液,对氧依赖患儿需每月预防性给药直至满1岁。
5、发育评估每周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监测脑氧合状态。眼底筛查每2-4周一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化完成。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肺功能测试,若潮气量达5-8ml/kg、呼吸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