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72人阅读
长跑后发热可能与运动性体温升高、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暑或感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调整运动强度等方式缓解。
1、运动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散热。若环境湿度高或散热不足,核心体温可能暂时超过37.5℃。此时应停止运动,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帮助降温。避免立即饮用冰水,可少量多次补充常温电解质水。
2、脱水长跑时每小时汗液流失可达500-1000毫升,体液丢失超过体重2%时会出现口渴、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伴随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建议运动前2小时分次饮用300-500毫升水,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100-150毫升含钠钾的电解质饮料。出现头晕或尿液深黄需立即暂停运动。
3、电解质紊乱大量出汗会导致钠、钾、镁等电解质流失,可能引发肌肉痉挛、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低钠血症。运动后可通过饮用淡盐水、进食香蕉或橙子补充电解质。若出现意识模糊或持续呕吐,需警惕重度低钠血症,应及时就医。
4、中暑先兆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易发生热痉挛或热衰竭,表现为体温38℃以上伴面色潮红、大量出汗。需立即转移至凉爽环境,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喷洒皮肤并配合风扇降温。可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缓解症状,但出现意识障碍或体温超过40℃时提示热射病,须紧急送医。
5、感染因素运动后免疫力暂时降低可能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或尿路感染,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有咽痛、尿频等症状,可能与细菌性扁桃体炎、急性膀胱炎等有关。需就医排查感染灶,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胶囊或左氧氟沙星片等药物。
运动后建议穿着透气速干衣物,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发热期间避免继续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羹、清蒸鱼和猕猴桃等。若采取降温措施后体温仍超过38.5℃或伴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至急诊科或发热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