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11人阅读
中耳炎引起的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抗生素治疗、镇痛药物、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避免酒精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家长需监测儿童体温变化,若持续发热或出现寒战需及时就医。中耳炎伴随耳痛时可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2、抗生素治疗细菌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罗红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病毒感染无须使用抗生素。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完成全程治疗防止复发。
3、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布洛芬混悬液可缓解发热与耳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给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家长需按体重精确计算剂量,不可与其他含解热成分药物同服。
4、鼓膜穿刺鼓室积液导致持续高热或剧烈耳痛时,耳鼻喉科医生可能实施鼓膜穿刺引流。该操作可快速减压并获取脓液培养标本。术后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5、鼓膜置管术反复发作的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鼓膜置入通气管。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置管后6-12个月自行脱落。术后避免用力擤鼻,定期复查听力。合并腺样体肥大者可能需同步切除腺样体。
中耳炎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温水补充体液。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头部剧烈运动。恢复期避免受凉感冒,纠正擤鼻方式,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若72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耳后红肿、颈部僵硬等表现,应立即复诊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