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哮喘能治好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属于什么肺炎?

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属于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特征为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与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病理基础是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聚集,常伴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和热带型三类。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病程超过一个月,症状相对缓和但易复发,常见于中年人群,胸部影像学呈现外周分布的实变影。热带型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多与丝虫感染相关,患者长期咳嗽伴喘息,血清IgE水平显著升高。

该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影像学特征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治疗上需首先排查并去除诱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或驱虫治疗。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手段,多数患者用药后症状迅速改善,但慢性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小剂量维持。预防方面应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定期监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寄生虫流行区旅居史者需进行相关筛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是什么原因?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可能由感染、药物影响、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异常、营养缺乏等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其数值异常可能与多种生理或病理因素相关。

1. 感染

病毒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病毒、EB病毒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也可能引发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寄生虫感染如疟疾会破坏外周血细胞。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颗粒、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血常规变化。

2. 药物影响

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片可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抗生素如氯霉素胶囊可能引起可逆性骨髓抑制。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片可能导致剂量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使用这些药物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显著下降时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会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中性粒细胞缺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出现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急性白血病时异常细胞会抑制正常造血。这类疾病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4. 免疫系统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原发性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属于抗体介导的破坏。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调节免疫,严重者需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促进造血。

5. 营养缺乏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伴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缺铁可能影响粒细胞成熟。铜元素缺乏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需通过血清学检查确诊,补充相应营养素如叶酸片、维生素B12片,并改善膳食结构。

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建议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蛋类、西蓝花等,避免生冷食物。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同时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必要时进行骨髓检查明确病因。中性粒细胞持续低于0.5×10⁹/L时需警惕严重感染风险,应及时就医处理。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感染?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也可能与炎症反应、应激状态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急性细菌感染、慢性炎症反应、创伤或手术应激、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因素等。

1、急性细菌感染

细菌侵入人体后激活免疫系统,中性粒细胞作为主要防御细胞会显著增多。常见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大肠埃希菌导致的尿路感染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敏感药物,如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

2、慢性炎症反应

长期存在的炎症如慢性鼻窦炎、慢性胆囊炎等会导致白细胞持续轻度升高。这类情况可能伴随间歇性低热、局部不适等症状。除控制感染外,可能需要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手术清除病灶。

3、创伤或手术应激

严重外伤、烧伤或大型手术后,机体应激反应性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这种情况通常伴随创伤部位疼痛、肿胀等表现。需要加强创面护理,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

4、血液系统疾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导致白细胞异常增高,可能伴随脾肿大、盗汗等症状。确诊需骨髓穿刺检查,治疗可能涉及羟基脲片、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等靶向药物。

5、药物因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片、肾上腺素等可引起白细胞一过性升高。这种情况通常无感染症状,停药后可逐渐恢复。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变化。

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时,建议完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查,必要时进行血培养、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灶。日常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持续发热、明显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不可自行滥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指标变化趋势。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怀孕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

怀孕期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与妊娠期生理变化、感染、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但需排除病理性原因。可通过血常规复查、感染指标检测等方式评估,必要时遵医嘱干预。

1、妊娠期生理变化

妊娠期女性血容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可能导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这种生理性升高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在10-15×10⁹/L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略有上升,不伴随发热或感染症状。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观察数值变化趋势。

2、细菌感染

细菌性感染如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通常伴随白细胞计数超过15×10⁹/L。可能与妊娠期免疫力调整、泌尿系统解剖改变等因素有关,常出现尿频尿痛、咳嗽发热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胶囊等妊娠B类抗生素。

3、应激反应

孕早期妊娠反应或产前焦虑可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骨髓释放更多中性粒细胞。这种一过性升高多发生在孕12周前或临产前,数值波动在正常上限1-2倍范围内。建议保持充足休息,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4、妊娠合并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病理状态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白细胞介素分泌增加。通常伴随血压升高、皮肤瘙痒等特异性症状,需通过肝功能检测、尿蛋白定量等进一步鉴别。

5、血液系统疾病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与妊娠合并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等血液病有关。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增高伴幼稚细胞出现,需通过骨髓穿刺检查确诊。妊娠期发现血小板异常减少或血红蛋白下降时需特别警惕。

孕妇出现血常规异常时应避免自行用药,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促进代谢,选择清蒸鱼、水煮西蓝花等低盐高蛋白饮食。适当进行孕期瑜伽或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所有治疗决策需在产科医生与血液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制定,避免因过度检查增加心理负担。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怀孕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高?

怀孕期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偏高通常是正常生理现象,可能与妊娠期激素变化、免疫系统适应等因素有关。若数值显著升高或伴随发热、疼痛等症状,需警惕感染、炎症等病理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妊娠期女性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可轻度升高至10-1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能相应增加。这种变化主要与孕酮等激素水平上升相关,属于机体对胎儿这一半同种异体的免疫耐受调整。孕妇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液稀释效应减弱也会导致细胞计数变化。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趋势。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15×10⁹/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增高时,需要考虑病理性因素。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诱因,孕妇因解剖结构改变和免疫功能调整更易发生。急性阑尾炎、绒毛膜羊膜炎等产科急症也会引发显著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虽较少见,但需通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及专科检查进行鉴别。

孕妇出现血常规异常时应避免自行用药,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促进代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腐等。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和分泌物性状,避免长时间仰卧位造成循环淤滞。遵医嘱进行尿常规、超声等检查,必要时在产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B类抗菌药物。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纯棉内裤有助于预防感染。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肠瘘 咳嗽 少精症 胆总管囊肿 结节性痒疹 肺泡微结石症 霉菌性阴道炎 细菌性前列腺炎 急性肾炎综合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