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急性期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变化。这些变化通常与病毒直接破坏免疫细胞、免疫系统激活消耗血细胞等因素有关。
1、白细胞减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接感染CD4+T淋巴细胞导致其凋亡,同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临床表现可能包括乏力、反复感染。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多替拉韦。
2、淋巴细胞减少病毒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CD4/CD8比值倒置。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发热、盗汗。需立即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雷特格韦。
3、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及细胞因子紊乱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易发生细菌感染表现为口腔溃疡、肺炎。除抗病毒治疗外可短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如非格司亭。
4、血小板减少病毒直接损伤巨核细胞及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可见皮肤瘀点、鼻出血。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及必要时输注血小板,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艾滋病急性期出现血常规异常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保持充足营养摄入,避免生冷食物及剧烈运动。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