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22人阅读
婴幼儿肛周脓肿主要由肛腺感染、粪便刺激、免疫力低下、局部皮肤损伤以及先天性肛窦异常等因素引起。肛周脓肿是肛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常见于1岁以内婴儿,主要表现为肛周红肿热痛,严重时可伴有发热。
1. 肛腺感染婴幼儿肛腺发育不完善,肛隐窝较深,粪便易滞留引发感染。感染可沿肛腺导管扩散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典型表现为肛周单侧红肿,触诊有波动感。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2. 粪便刺激腹泻或便秘时粪便反复摩擦肛周皮肤,导致黏膜屏障受损。粪便中的细菌侵入破损处可诱发感染。患儿常伴排便哭闹、肛周皮肤潮红。护理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腹泻时使用蒙脱石散,便秘可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
3. 免疫力低下早产儿或营养不良婴幼儿免疫功能较弱,难以抵抗细菌侵袭。可能伴随反复感染、发育迟缓等表现。需加强母乳喂养或选择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必要时补充维生素AD滴剂提升免疫力。
4. 局部皮肤损伤尿布疹、过度擦拭等造成的皮肤破损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常见肛周表皮剥脱伴渗出液。护理应选用透气尿布,排便后用温水冲洗,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屏障。
5. 先天性肛窦异常少数患儿存在肛窦过深或肛腺导管畸形,易形成慢性感染灶。表现为脓肿反复发作,可能需肛瘘手术治疗。确诊需通过直肠超声或MRI检查,术后需定期复查。
家长应每日用温水清洗婴儿肛周,腹泻后及时更换尿布,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喂养时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出现肛周红肿、拒按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挤压脓肿或使用偏方,治疗期间按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术后保持切口干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