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 精神科

胰岛素治疗精神病效果好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精神病的人知道自己有病吗?

精神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能意识到患病,部分则缺乏病识感。认知程度主要受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发病阶段等因素影响。

1、疾病类型: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随严重病识感缺失,尤其出现妄想症状时,可能坚信幻觉内容真实存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期往往否认患病,抑郁期则可能过度归因于自身问题。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通常对异常状态有较清晰认知。

2、病情程度:

轻度精神障碍患者更容易保持对症状的理性判断,能察觉情绪或行为的异常变化。中重度患者随着大脑功能损伤加重,自我觉察能力逐渐下降,可能出现完全否认患病的情况。

3、发病阶段:

疾病早期患者可能保留部分认知能力,能描述失眠、情绪波动等前驱症状。急性发作期常见认知功能全面受损,缓解期病识感可能部分恢复。慢性迁延期患者可能形成固定的病态认知模式。

4、社会功能:

保持较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患者,通过他人反馈更容易意识到行为异常。长期孤立或住院治疗的患者,因缺乏正常参照标准,可能强化病态认知的合理性。

5、治疗干预:

规范治疗可改善认知功能,药物控制症状后部分患者能重新评估自身状态。心理治疗能帮助建立客观自我认知,家庭支持有助于患者接受现实反馈。

建议家属保持耐心沟通,避免直接否定患者的主观体验,可通过记录症状变化帮助其建立病识感。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稳定情绪,地中海饮食模式可能改善脑部营养状况。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是关键,精神科医生可通过标准化评估工具判断患者的病识感水平。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精神病晚上睡不着觉的原因?

精神病患者夜间失眠可能由疾病症状本身、药物副作用、生物钟紊乱、环境刺激及心理压力等因素引起。

1、疾病症状:

精神病患者常伴随幻觉、妄想等症状,这些异常感知在夜间安静环境下更为突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被害妄想导致警觉性增高,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患者存在睡眠需求减少的特征性表现。疾病未控制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直接干扰睡眠生理周期。

2、药物影响:

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静坐不能或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导致肢体不适影响入睡。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可能延迟快速眼动睡眠周期,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产生耐受性后出现反跳性失眠。

3、节律失调:

精神病患者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功能常存在异常,褪黑素分泌节律紊乱导致入睡困难。昼夜节律延迟综合征表现为夜间清醒白天嗜睡,这种节律紊乱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率较常人高3倍。

4、环境因素:

住院患者易受病房噪音、灯光等干扰,居家患者可能因独居缺乏作息监督。不适宜的睡眠环境如床垫硬度不适、室温过高都会加重入睡困难,部分患者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

5、情绪困扰:

疾病带来的病耻感、社会功能退化等心理压力形成夜间思维反刍,焦虑抑郁情绪会延长睡眠潜伏期。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夜间恐惧回避,强迫症患者睡前反复行为也会压缩有效睡眠时间。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的同时,可尝试睡前饮用温牛奶、进行呼吸放松训练等非药物干预。白天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夜间睡眠,但需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卧室应保持黑暗安静,使用遮光窗帘消除光线干扰。记录睡眠日记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睡眠信念。持续失眠超过两周或伴随情绪剧烈波动时,需及时复诊评估病情。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严重抑郁症会变成精神病吗?

严重抑郁症通常不会直接转变为精神病,但可能伴随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与精神病的核心区别在于现实检验能力,重度抑郁发作可能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属于抑郁伴发症状而非独立精神病。

1、症状差异:

抑郁症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表现,精神病则以思维紊乱和现实感知障碍为特征。重度抑郁患者可能出现与情绪一致的被害妄想或幻听,但症状内容多围绕自罪、贫穷等抑郁主题,且患者可能保留部分自知力。

2、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改变主要涉及5-羟色胺系统功能低下,精神病则与多巴胺系统亢进密切相关。部分严重抑郁患者可能出现神经递质系统广泛紊乱,但通常达不到精神病的病理程度。

3、诊断标准:

国际疾病分类明确指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仍属心境障碍范畴。只有当精神病症状持续超出抑郁发作期,或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时,才考虑共病或转化诊断。

4、治疗路径: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需要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常用方案包括舍曲林联合奥氮平,或文拉法辛联合喹硫平。单纯抗抑郁治疗对精神病性症状效果有限。

5、预后特征:

这类患者抑郁缓解后精神病性症状多随之消失,复发风险高于普通抑郁症。约15%-20%患者可能发展为双相障碍,真正转为精神分裂症的比例不足5%。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注意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言行变化,特别注意幻觉妄想内容是否超出抑郁主题范围,定期复诊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演变过程。社会功能恢复期可尝试正念冥想训练,但需避免过度自我反省。冬季光照不足时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治精神病最好的药是什么药?

精神疾病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和个体差异选择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精神病的药物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考虑症状控制、副作用管理和患者耐受性等因素。

1、奥氮平:

奥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急性期治疗。该药物对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有较好效果,同时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和嗜睡,长期使用需监测代谢指标。

2、利培酮:

利培酮是另一种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该药物镇静作用相对较轻,适合需要维持日常功能的患者。可能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升高等副作用,需定期评估用药效果。

3、喹硫平:

喹硫平具有较广的适应症范围,可用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治疗。该药物镇静作用明显,对躁狂发作和失眠症状效果显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口干和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使用时需特别注意。

4、阿立哌唑:

阿立哌唑作为多巴胺部分激动剂,副作用相对较少,尤其适合对代谢影响敏感的患者。该药物对阳性症状控制效果良好,同时可改善认知功能。可能出现静坐不能和失眠等不良反应,需缓慢调整剂量。

5、氯氮平:

氯氮平通常作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二线用药,对其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有效。该药物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等严重副作用,使用期间需严格监测血常规。仅限在专业医疗机构使用并定期评估疗效。

精神疾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应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家属需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习惯。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维持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心理疏导对康复同样重要。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打胰岛素后皮肤发痒怎么办?

打胰岛素后皮肤发痒可通过更换注射部位、冷敷止痒、外用药物缓解、口服抗组胺药物、就医调整胰岛素类型等方式处理。该症状通常由胰岛素过敏、注射技术不当、局部皮肤反应、胰岛素添加剂刺激、合并皮肤疾病等原因引起。

1、更换注射部位:

胰岛素注射需定期轮换部位,避免同一区域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或局部炎症。建议在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及臀部四个区域按顺时针方向轮换,每次注射点间隔至少2.5厘米。皮肤发痒时可优先选择脂肪较厚的部位注射,减少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2、冷敷止痒:

注射后出现瘙痒可立即用冷毛巾敷于注射部位10-15分钟,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组胺释放。冷敷时需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该方法适用于由机械刺激或温度变化引起的暂时性瘙痒,若持续超过24小时需考虑其他干预措施。

3、外用药物缓解:

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低浓度氢化可的松软膏可缓解轻度过敏反应。使用前需清洁皮肤,避免在破损处涂药。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瘙痒,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1周。若伴随皮疹扩散或渗液,提示可能存在接触性皮炎需停用。

4、口服抗组胺药物:

对于明确由胰岛素过敏导致的瘙痒,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这类药物通过阻断H1受体减轻过敏症状,且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需注意部分抗组胺药可能与降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服药期间应加强血糖监测。

5、就医调整胰岛素类型:

人胰岛素类似物比动物胰岛素过敏率低,对持续过敏者可考虑更换为门冬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等重组制剂。严重过敏反应需进行胰岛素脱敏治疗或改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医生可能建议检测血清胰岛素抗体水平,评估是否需联合免疫调节治疗。

胰岛素注射后皮肤发痒期间应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每日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硬结或色素沉着,注射前室温回温胰岛素可降低冷刺激风险。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使用碱性洗剂,沐浴后及时涂抹无香精保湿霜。若瘙痒伴随呼吸困难、面部水肿等全身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问题时建议同步监测血糖波动,高血糖状态可能延缓皮肤修复。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热门标签

脑疝 单心房 脑动脉瘤 扁平黄色瘤 肺诺卡菌病 颈椎半脱位 急性纵膈炎 骨化性纤维瘤 激素依赖性皮炎 肠毒性大肠杆菌感染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