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肝气犯胃西医叫什么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中风的西医抢救方法?

中风抢救的西医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压管理和神经保护治疗。中风属于急危重症,发病后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黄金时间窗内进行专业医疗干预。

1、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4.5小时内可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该药物能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适应症包括缺血性中风且无颅内出血倾向者,需通过CT排除脑出血后使用。溶栓治疗存在出血转化风险,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

2、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采用机械取栓术,通过导管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进行清除。发病6-24小时内经影像评估符合条件者可实施,需联合血管造影确定病变位置。术后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出血及神经功能变化。

3、抗血小板治疗

未接受溶栓治疗者应在发病24-48小时内启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该方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扩展,但对消化道溃疡患者需谨慎使用。用药期间需监测黑便等出血征象。

4、血压管理

急性期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以下,避免使用短效硝苯地平以防血压骤降。合并高血压脑病者可静脉用乌拉地尔,目标为24小时内降压不超过15%。血压波动过大可能加重脑灌注不足。

5、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丁苯酞能改善微循环,适用于分水岭区梗死。神经保护剂需早期使用,联合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代谢需求。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变化。

中风患者抢救后需进入卒中单元进行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30度预防误吸。康复期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定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言语康复,遵医嘱长期服用抗栓药物预防复发。出现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加重需立即返院复查。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大腿后侧叫什么肌肉?

大腿后侧的主要肌肉是腘绳肌群,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组成。腘绳肌群的主要功能包括屈曲膝关节、伸展髋关节以及维持下肢稳定性。

1、半腱肌

半腱肌位于大腿后内侧,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该肌肉呈细长带状,与半膜肌共同构成鹅足腱的一部分。半腱肌在跑步、跳跃等需要快速屈膝的动作中起重要作用,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坐骨结节炎或肌肉拉伤。

2、半膜肌

半膜肌位于半腱肌深面,是腘绳肌群中最宽大的肌肉。其肌腱在膝关节后方形成腘斜韧带,参与稳定膝关节。半膜肌损伤常见于短跑运动员,可能引发大腿后侧放射性疼痛,严重时会影响膝关节屈曲功能。

3、股二头肌

股二头肌分为长头和短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者合并后止于腓骨头。该肌肉是唯一跨越髋膝双关节的腘绳肌,在上下楼梯、深蹲等动作中承担主要负荷。股二头肌紧张可能压迫坐骨神经,导致下肢麻木症状。

4、协同肌群

大收肌后部纤维与腘绳肌协同完成髋关节伸展,缝匠肌则辅助完成膝关节旋内。这些肌肉共同维持步态周期中下肢的动力链传导,任何一块肌肉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代偿性损伤。

5、临床意义

腘绳肌拉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多见于足球、短跑等爆发性运动。急性期表现为局部肿胀瘀斑,慢性劳损可能发展为肌肉纤维化。康复训练需注重离心收缩练习,逐步恢复肌肉延展性和力量。

日常可通过直腿抬高、北欧式腘绳肌离心训练等动作增强肌肉柔韧性,运动前后做好动态拉伸。久坐人群应每小时起身活动,避免腘绳肌长期处于短缩状态。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或MRI检查,排除肌腱断裂等严重损伤。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胆固醇在中医里叫什么?

胆固醇在中医理论中并无完全对应的单一概念,但与其代谢异常相关的病理表现常归属于痰浊、血瘀、膏脂等范畴。中医对胆固醇异常的认知主要与脾虚湿盛、肝肾不足、痰瘀互结等病机相关,涉及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一、痰浊

中医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常见的黏稠代谢产物归为痰浊范畴。痰浊形成多因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聚湿成痰,表现为舌苔厚腻、肢体困重、胸闷脘痞等症状。治疗需健脾化痰,常用方剂如二陈汤、温胆汤等,药物可选茯苓、半夏、陈皮等化痰渗湿之品。

二、血瘀

长期高胆固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辨证中属血瘀证候。胆固醇沉积血管壁形成斑块,对应中医脉络瘀阻理论,可见舌质紫暗、固定部位刺痛等表现。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法干预,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方剂,药物多选用丹参、三七、川芎等活血药材。

三、膏脂

中医膏脂理论描述体内脂类物质代谢异常时,与西医胆固醇概念有部分交叉。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膏脂堆积,可引发肥胖、脂肪肝等病症。调理需消膏降浊,常用荷叶、山楂、决明子等药物,代表方剂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四、脾虚湿盛

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时,可出现类似高胆固醇血症的代谢紊乱。患者多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浮肿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化湿为主,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常用,药物包含白术、苍术、薏苡仁等健脾利湿成分。

五、肝肾不足

中医认为肝肾亏虚可影响精微物质转化,导致脂代谢异常。这类患者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表现。调理需滋补肝肾,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剂,药物多选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补益肝肾之品。

中医调理胆固醇异常需辨证施治,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体质特点选择方案。日常应注意饮食清淡,适量食用薏苡仁、山楂、燕麦等健脾消脂食材,避免肥甘厚味。保持规律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有助于气血运行和代谢调节。定期监测血脂指标,必要时中西医结合干预。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叫什么?

过敏性鼻炎在中医称为鼻鼽,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等症状。鼻鼽的病因主要有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外感风寒、风热犯肺等。

1、肺气虚寒

肺气虚寒是鼻鼽的常见病因,多因肺气不足导致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患者常表现为鼻痒喷嚏频作、清涕如水、畏风怕冷等症状。治疗以温肺散寒为主,可选用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防风等。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

2、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型鼻鼽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所致。症状特点为鼻涕清稀量多、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治疗宜健脾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等。饮食上应避免生冷油腻,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

3、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型鼻鼽多见于中老年人或久病体弱者,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不止、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治疗需温补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熟地黄等。平时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避免过度劳累。

4、外感风寒

外感风寒引发的鼻鼽起病较急,症状包括鼻塞声重、喷嚏连连、头痛身痛。治疗以疏风散寒为主,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羌活等。发病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5、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型鼻鼽可见鼻痒喷嚏、鼻涕黄稠、咽喉肿痛等症状。治疗宜疏风清热,方用桑菊饮加减,常用药物有桑叶、菊花、薄荷等。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室内适宜湿度有助于缓解症状。

鼻鼽患者平时应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饮食宜清淡营养,适当食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坚持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可增强体质。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预防鼻鼽发作有重要作用。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看痘痘中医还是西医好?

痘痘治疗选择中医或西医需根据症状特点决定,红肿化脓型适合西医,反复发作型适合中医。中西医治疗痤疮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治疗原理、药物类型和疗程周期三个方面。

一、西医治疗优势

西医针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和阿达帕林凝胶。对于炎症性丘疹和脓疱,西医通过外用抗菌药物快速控制感染,配合异维A酸软胶囊调节皮脂分泌。光动力疗法和红蓝光照射可作为物理辅助手段,特别适合中度以上痤疮患者。西医治疗方案起效较快,通常2-4周可见明显改善。

二、中医治疗特点

中医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和痰瘀凝结等证型,常用枇杷清肺饮、黄连解毒汤等方剂调理。针灸选取大椎、合谷等穴位疏通经络,耳尖放血疗法适用于实热证患者。中药面膜使用黄芩、白芷等成分外敷,适合反复发作的囊肿型痤疮。中医治疗周期较长但副作用较小,通过整体调理改善体质,降低复发概率。

建议痤疮患者保持每日两次温水洁面,避免使用油性化妆品。饮食需控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皮脂腺功能恢复,切忌用手挤压痤疮皮损。症状持续加重或遗留瘢痕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热门标签

蚕豆病 多肌炎 色素痣 屈光参差 1型糖尿病 结核性脓胸 输卵管卵巢脓肿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