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感染内科 > 传染病

传染病是不是可以通过吃药来抑制传染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贺世豪 副主任医师
江陵县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五羟色胺还原酶抑制剂是什么药?

五羟色胺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五羟色胺降解来提升脑内五羟色胺浓度的药物,主要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治疗。这类药物主要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类型。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通过不可逆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减少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解。代表药物包括苯乙肼、异卡波肼等,适用于对其他抗抑郁药无效的难治性抑郁症。使用期间需严格避免含酪胺食物,可能引发高血压危象。

2、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特异性阻断突触前膜五羟色胺转运体,延长五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作用时间。常用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特点,是当前抑郁症一线用药。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3、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同时抑制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代表药物为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适用于伴躯体疼痛的抑郁症患者,镇痛作用显著。需注意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心血管系统反应。

4、其他作用机制药物:

包括五羟色胺受体调节剂如曲唑酮,以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靶点间接影响五羟色胺系统功能,适用于特定类型抑郁障碍或失眠伴随症状。

5、用药注意事项:

所有五羟色胺还原酶抑制剂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撤药反应。治疗初期可能加重焦虑症状,2-4周后逐渐显现疗效。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以防五羟色胺综合征。

日常可通过规律运动、阳光照射、富含色氨酸饮食如香蕉、牛奶、坚果等自然方式辅助提升五羟色胺水平。保持固定作息、正念冥想也有助于改善情绪。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超过两周,建议尽早就医评估,避免自行用药或调整剂量。用药期间定期复诊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配合心理治疗效果更佳。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类传染病吗?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流行性乙型脑炎被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需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1、法定分类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易引起暴发流行的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因通过蚊媒传播、可能引发重症脑炎等特点,被明确列为乙类传染病,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同属一类。

2、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夏秋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部分病例可能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患者可遗留瘫痪或智力障碍。

3、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发现病例需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必要时采取隔离治疗。疫区需开展灭蚊防蚊等防控措施,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疫苗接种是核心预防手段,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4、与其他类别区别:

甲类传染病仅含鼠疫和霍乱,要求2小时内上报;丙类传染病如流感等实行监测管理。乙类传染病中部分病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需按甲类管理,但乙脑仍执行标准乙类管理措施。

5、国际防控现状:

该病在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流行区将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我国通过疫苗普及使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农村地区仍需加强蚊媒控制和病例监测。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需注重防蚊灭蚊,安装纱窗纱门、使用驱蚊剂,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孳生。流行季节避免在黄昏蚊虫活跃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前往疫区建议提前接种疫苗。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可降低重症风险。日常注意增强体质,儿童及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更需做好防护。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激酶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效果好吗?

激酶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治疗效果主要与药物靶点特异性、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用药情况及治疗周期等因素相关。

1、靶点特异性:

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JAK-STAT或PDE4等信号通路,阻断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如托法替尼主要靶向JAK1/3,阿普斯特特异性抑制PDE4,这种精准作用机制可显著改善皮损厚度和红斑。

2、个体差异:

患者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药物代谢酶活性,导致血药浓度差异。CYP2C19慢代谢型患者使用某些激酶抑制剂时疗效可能增强,需通过治疗药物监测调整方案。

3、病情分级:

对于体表面积大于10%的中重度患者,激酶抑制剂可使PASI评分降低75%以上。但局限性轻度皮损可能更适合外用疗法,系统用药获益风险比需重新评估。

4、药物联用:

与生物制剂联用可能增强疗效,但需警惕叠加免疫抑制风险。常见组合包括激酶抑制剂联合IL-17A抑制剂,可提高顽固性皮损清除率。

5、疗程影响:

多数患者用药12-16周达疗效峰值,维持治疗24周后进入平台期。部分病例可能出现继发性失效,此时需考虑转换治疗靶点或联合物理疗法。

银屑病患者使用激酶抑制剂期间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酒精摄入以减少肝脏代谢负担。适度有氧运动可改善微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同形反应。日常护理选择无皂基清洁剂,沐浴后及时涂抹保湿霜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现发热或感染征兆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治疗焦虑,可通过正念训练改善治疗依从性。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哪些中药可以有效抑制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可通过天麻、钩藤、石菖蒲、全蝎、僵蚕等中药辅助治疗。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抑制异常放电等机制发挥作用。

1、天麻:

天麻含有天麻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γ-氨基丁酸受体有关,能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临床常与钩藤配伍使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癫痫。

2、钩藤:

钩藤碱是钩藤主要有效成分,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该药对部分性发作效果显著,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引起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

3、石菖蒲:

石菖蒲挥发油成分能增强脑内抑制性氨基酸作用,改善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传统用于痰浊蒙窍型癫痫,常见配伍远志、茯苓等化痰开窍药物。

4、全蝎:

全蝎毒素具有神经节阻滞作用,能抑制癫痫样放电向周围脑区扩散。该药多用于风痰闭阻型难治性癫痫,因有一定毒性需严格掌握用量。

5、僵蚕:

僵蚕含白僵菌素等成分,可通过调节钠离子通道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该药对儿童肌阵挛发作效果较好,常与蝉蜕等息风止痉药配伍使用。

癫痫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诱发因素。饮食宜清淡,适量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坚果。发作期间注意保护头部,防止舌咬伤。建议定期复查脑电图,根据发作类型调整治疗方案。中药使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什么?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一类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来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常见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1、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是首个上市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适用于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治疗。它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卡托普利还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2、依那普利:

依那普利是一种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作用时间较长,每日服用一次即可维持稳定的降压效果。它不仅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还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对心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3、贝那普利:

贝那普利是另一种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它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脏功能,同时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4、福辛普利:

福辛普利是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后发挥作用。它适用于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组织亲和力,能更有效地抑制心脏和血管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

5、雷米普利:

雷米普利是一种强效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作用持续时间长,适用于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患者。它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尤为明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避免与保钾利尿剂联用。服药期间应保持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若出现持续性干咳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高血压患者还需注意控制体重,避免吸烟饮酒,保持规律作息,以增强药物疗效。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肠瘘 颈部扭伤 慢性鼻炎 朊蛋白病 病毒性咽炎 接触性皮炎 急性乳腺炎 硫化氢中毒 假性尖锐湿疣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