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 心理咨询科

抑郁了为什么心没感觉了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抑郁症和忧郁症区别?
抑郁症与忧郁症的区别在于二者的严重程度、病理表现和日常影响不同,其中抑郁症是一种医学上被明确定义的精神心理疾病,而忧郁症并非专业医疗术语,通常指短暂的情绪低落。抑郁症需要专业治疗,而忧郁症更多依赖心理调节。以下解析两者的差异和应对方式。 1、抑郁症:临床诊断明确,影响生活与健康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包括持续悲伤、兴趣缺失、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改变、精力低下、自我价值感下降,甚至出现自残或自杀念头。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可能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 原因:医药界将其归因于遗传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失调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不足、环境压力,甚至一些慢性疾病的并发症。 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或三环类抗抑郁药。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学疗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 3. 运动与其他疗法:研究证明规律中低强度运动,或尝试冥想、音乐疗法,有助于症状缓解。 2、忧郁症:短暂情绪低潮,与环境刺激相关 忧郁症的表现多为短暂情绪不佳,例如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或失落感的自然反应,不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即使有低落、乏力等表现,通常能通过个人或外部努力调节恢复正常。 原因:多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亲友关系受挫、工作或学业压力,以及生理健康的暂时不良状态。 调节方式: 1. 心理支持:寻求家人、朋友的陪伴和积极心理引导。充分倾诉能有效缓解情绪。 2. 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每天保持30分钟左右快步走,能有效改善大脑的化学机制。 3. 时间疗愈:忧郁症多具有暂时性,随着环境改善,情绪往往会自然恢复。 需要强调的是,抑郁症患者若毫无干预,可能持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而忧郁症则较少产生持久影响,但需警惕转变成抑郁症的可能性。 对于抑郁症建议尽早就医诊疗,而忧郁症只需适当的心理自助管理。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忧郁症,及时关注个人情绪状态都十分重要。若情绪持续低迷,应该主动向心理医生或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阿普唑仑可以长期服用来抗焦虑吗?
阿普唑仑不建议长期服用来抗焦虑,因为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耐受性增加及戒断症状,一般建议短期、间歇性服用并结合其他疗法。焦虑症的治疗更应重视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可搭配其他非成瘾药物以改善长期效果。 1、阿普唑仑的作用特点及适用范围 阿普唑仑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属于抗焦虑药物常用的一类。它通过镇静中枢神经系统,快速缓解焦虑情绪和相关症状,通常用于治疗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等情况。然而,由于其发挥作用迅速且效力强,长期服用容易增加对药物的心理和生理依赖性。有研究证实,使用超过4周可能显著提升药物依赖和戒断风险。 2、长期使用的负面影响及风险 长时间服用阿普唑仑,不仅容易产生耐药性,即药效减弱,需要更高剂量才可维持效果,还可能导致身体的依赖性。一旦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症候群,包括失眠、情绪波动、头痛等。长期作用还会对机体造成影响,例如记忆力下降和反应迟钝,尤其是老年人,服用阿普唑仑可能进一步增加跌倒和认知障碍风险,这对健康危害较大。 3、替代方案与调整治疗策略 阿普唑仑更适合作为急性期辅助药物,长期治疗则建议配合以下方式: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替代:例如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或者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能够在缓解焦虑情绪的同时避免成瘾问题。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严重焦虑症状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管理情绪。 生活方式调整:通过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瑜伽和冥想、营养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镁、色氨酸食物,有助于提高整体情绪稳定性。 4、药物停用的注意事项 如果正在长期使用阿普唑仑,应避免突然停药。推荐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量,以减少戒断反应和不良影响的发生。同时,一旦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需尽快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使用阿普唑仑抗焦虑弊大于利,应遵循医生建议科学使用,重视非药物疗法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做到标本兼治,持续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偏执性精神障碍最后会怎么样?
偏执性精神障碍如果不及时管理和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最终发展为慢性病程,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治疗包括药物、心理疗法和生活方式调整,是改善患者状况和预防病情恶化的重要途径。 1、病情发展与可能后果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性偏执为特点的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长期持有不切实际的怀疑或妄想。如果不治疗,病情可能逐渐加重,患者可能越来越孤立,无法维持正常的职业、社交及家庭生活。一些患者可能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周围的人或自己带来潜在的风险,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发展为无法自理的状态。 2、药物干预 药物是偏执性精神障碍治疗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 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奥氮平和利培酮:缓解妄想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 抗抑郁药如舍曲林:适用于伴随抑郁症状的患者,有助于提升情绪。 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换剂量,以免引发症状加重或其他不良反应。 3、心理支持与干预 心理疗法对于帮助患者认知和改善偏执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例如: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不现实的思维模式,学会理性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疗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注重培养患者应对现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家庭疗法:帮助家人理解患者的状况,提供支持性环境,减少对抗和冲突。 4、日常生活管理 除了药物和心理疗法,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对病情改善有帮助: 规律作息:固定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有助于情绪稳定。 健康饮食: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有助于神经系统健康。 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与愿意的社交活动,逐步恢复与他人的联系。 及时识别偏执性精神障碍并采取治疗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除了药物和心理干预,还需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提供一个耐心和包容的环境。尽早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疗计划,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老是心烦意乱的原因?
老是心烦意乱可能与心理压力、生活环境、自身健康及生理因素等多方面有关,需全面分析具体原因才能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建议从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疾病排查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1、心理压力: 过度的心理压力是心烦意乱的常见原因之一。当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压力过大,比如面临工作期限、亲密关系问题或家庭矛盾,可能导致精神紧张,心思难以集中。对于这一情况,建议尝试心理疏导,例如日常保持与信任的朋友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整理情绪,必要时可以选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可采用深呼吸、冥想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 2、生理原因: 内分泌失调可能引发心烦意乱,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期女性荷尔蒙波动等。长期睡眠不足、多梦或睡眠质量差也容易导致白天疲惫易怒。建议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特别是评估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等指标。如果问题源于睡眠,则可改善睡眠习惯,如减少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规律作息,也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助眠药物。 3、外部环境因素: 噪音污染、光线过强、生活环境过于拥挤等外部环境问题,可能干扰情绪稳定,导致心烦意乱。解决方法包括优化居家或工作环境,比如遮光窗帘、隔音耳塞等。如果无法改变外部环境,可通过改变个人心态,比如尝试接受环境的不完美,或者调整其他生活方面以建立平衡。 4、精神心理疾病: 如果心烦意乱的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情绪低落、失眠或食欲减退等症状,需警惕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可能。此时建议尽早就医,由精神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治疗手段可能包括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式。 通过剖析生理、心理和外部因素,发现问题的根源是解决心烦意乱的关键。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变得愈加严重,建议尽早就医,以免影响生活质量。健康的身心能够帮助大家保持平和的心情和良好的生活状态。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什么是焦虑恐惧症?
焦虑恐惧症是一种慢性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性、过度的担忧和恐惧情绪,常伴随躯体症状如心悸、出汗和胸闷。通常由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多方面作用引发,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干预和生活干预等多种方式有效管理。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焦虑恐惧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直系亲属存在类似疾病,后代患病的可能性会升高。这是因为某些影响神经递质水平的基因可能存在遗传基础。然而,遗传只是一部分因素,环境和生活经历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2、环境因素外部影响 长期处于压力大或者创伤性的环境中容易诱发焦虑恐惧症。例如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如失去亲人、意外伤害,或经常面临学业、职场压力,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心理健康。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陷入不良情绪。 3、生理因素自身影响 焦虑恐惧症与体内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如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的异常密切相关。一些人因为身体对压力的调节机制较弱,例如肾上腺素反复释放,更容易陷入焦虑情绪中。 4、病理疾病:从轻到重 在轻微阶段,焦虑恐惧症可能仅表现为偶发性、不特定的紧张感。但如果没有及早干预,严重时可能出现惊恐发作、社交回避,甚至发展为广泛性焦虑或强迫性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5、解决方法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在缓解不良情绪方面效果显著,患者通过改变不健康的认知模式、学习放松技巧来管理焦虑。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轻度抗焦虑药物如劳拉西泮、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或者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具体用药需遵循专业指导。 自我生活干预: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推荐每周3次瑜伽或跑步,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取含镁、钙和维生素B的食物,比如香蕉、菠菜和坚果,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生理平衡。 如果长期存在焦虑恐惧症状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尽早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记住,焦虑恐惧症是可以被干预和治疗的,及时管理比单独承受更有效。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热门标签

包皮嵌顿 脊柱肿瘤 结肠扭转 儿童期哮喘 肝肺综合征 交感性眼炎 老年性紫癜 干细胞白血病 厚皮性骨膜病 半侧颜面萎缩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