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神经症的病人有哪些症状表现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什么是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功能性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等心血管系统症状,但检查时通常没有器质性病变。该病可能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相关。患者常伴有失眠、多梦、头晕、乏力等神经症症状。心血管神经症需要与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进行鉴别诊断。治疗上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配合使用抗焦虑药物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以及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片。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栓塞的局灶神经症状?

脑栓塞的局灶神经症状通常表现为突发偏瘫、失语或视野缺损。

脑栓塞是由于血栓或其他栓子阻塞脑动脉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其局灶症状与受累血管供血区域直接相关。大脑中动脉栓塞常见对侧肢体偏瘫伴感觉障碍、偏盲及优势半球损伤导致的失语;大脑前动脉栓塞可引发下肢为主的运动障碍和尿失禁;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则表现为眩晕、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甚至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或认知功能下降。症状通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具有突发性特点。

建议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溶栓治疗时间窗。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神经症性障碍怎么回事,怎么办?

神经症性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脑功能异常、慢性躯体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遗传因素

神经症性障碍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一级亲属患病概率较普通人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等生物学基础。针对遗传因素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加强早期心理筛查,避免诱发环境因素。亲属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发现情绪或行为异常时及时干预。

二、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冲突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诱发神经症性障碍,表现为持续焦虑、强迫思维或躯体不适。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识别错误认知模式,常用技术包括暴露疗法和思维记录。家长需注意青少年对学业压力的应对方式,避免过度苛责。

三、人格特征

敏感多疑、追求完美等性格特质者更易患病。此类患者可尝试正念减压训练,配合放松疗法改善症状。人格重塑需要长期心理干预,推荐每周进行2-3次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家长应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培养适应性人格特征。

四、脑功能异常

前额叶-边缘系统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医生可能开具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舍曲林胶囊等抗抑郁药调节神经递质。药物治疗期间须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

五、慢性躯体疾病

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心血管疾病可能继发神经症样症状。此类患者需先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7-8小时,饮食中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合并糖尿病者需监测血糖波动对情绪的影响。

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应建立健康生活节律,保证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可记录情绪日记监测症状变化,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学习应对技巧。家属要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创造低压家庭环境,定期陪同患者至精神心理科复诊评估疗效。若出现自杀意念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需立即住院治疗。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心血管神经症是什么?

心血管神经症一般是指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心血管疾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精神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该病虽无器质性病变,但症状易与冠心病混淆。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概率,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自主神经失调则引发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患者常主诉左侧胸部针刺样疼痛,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与体力活动无关,多伴有焦虑、失眠等神经衰弱表现。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症状持续时应至心内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焦虑神经症是什么?

焦虑神经症一般是指广泛性焦虑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常见类型。

广泛性焦虑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压力刺激、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过度担忧、坐立不安、肌肉紧张等症状。该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增高。环境压力如工作负荷过重、人际关系冲突等可诱发症状。患者脑内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导致杏仁核等情绪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临床常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平衡。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症状持续加重时需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热门标签

黑癣 肝肿瘤 前列腺炎 盆腔囊肿 槭糖尿病 玻璃体变性 视神经萎缩 肾动静脉瘘 埃博拉病毒病 胎粪堵塞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