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体检科

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中白细胞高是怎么回事?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飞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尿常规细菌高是怎么回事?

尿常规细菌高可能与尿路感染、尿液标本污染、泌尿系统结石等因素有关。

尿路感染是尿常规细菌高的常见原因,多由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引起,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液标本污染也可能导致细菌计数升高,如留取尿液时未清洁会阴部或容器不洁净。泌尿系统结石可能造成尿流不畅,细菌容易滋生繁殖,进而引起尿常规细菌高。

建议多喝水促进排尿,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憋尿。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李青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尿路感染做尿常规检查必须是晨尿吗?

尿路感染做尿常规检查不必须是晨尿,但晨尿检测结果可能更准确。尿常规检查可以随时进行,但晨尿由于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较长,尿液浓缩,更容易检测出异常成分。

晨尿检测尿常规的优势在于尿液经过一夜浓缩,尿液中细菌、白细胞、红细胞等成分浓度相对较高,更容易发现异常。对于尿路感染患者,晨尿检查阳性率可能更高,尤其是症状轻微或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腰痛。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亚硝酸盐阳性等异常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尿路感染。

非晨尿也可用于尿常规检查,但需注意留取中段尿,避免污染影响结果。饮水过多可能导致尿液稀释,影响检测准确性。尿路感染确诊需结合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必要时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尿路感染常见于女性,与生理结构有关,日常需注意会阴清洁,多饮水促进排尿。

尿路感染患者检查前应避免大量饮水,留取清洁中段尿送检。治疗期间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同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是多少?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指标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减少。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分类异常、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出现显著升高或降低。急性白血病常见白细胞异常增高,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值数倍。慢性白血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白细胞轻度增高,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升高。少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分类可见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比例增高,这是白血病的重要特征。血红蛋白水平通常降低,呈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计数多数减少,严重时可低于正常值下限。

血常规检查发现上述异常时,需结合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白血病细胞常有核浆发育不平衡、核畸形等特征性改变。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金标准,可明确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和类型。部分特殊类型白血病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提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增高需警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变化与疾病类型和分期密切相关。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血常规异常更为显著。慢性白血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单一血细胞系列异常,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血常规检查是白血病筛查的重要手段,但确诊需结合骨髓检查、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分析等。发现血常规异常应及时就医,由血液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尿常规能查出糖尿病肾病吗?

尿常规可以初步筛查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能发现尿蛋白、尿糖等异常指标,这些指标可能提示糖尿病肾病的存在。

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可能无法直接检出,但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辅助诊断。随着病情进展,尿常规可检出明显蛋白尿,同时可能伴随尿糖阳性。尿常规检查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筛查手段。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中晚期,尿常规可检出大量蛋白尿,此时肾功能可能已明显受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管型尿等异常表现。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时,需要进一步进行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长期糖尿病患者,即使尿常规结果正常,也建议定期复查并监测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合并高血压或血糖控制不佳者需增加检查频率。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出现泡沫尿、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常规可以查出流感吗?

血常规不能直接确诊流感,但可以辅助判断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流感通常需要通过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确诊,血常规主要用于评估感染类型和机体反应状态。

血常规检查中,流感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等表现。这些变化与病毒感染的典型特征相符,但缺乏特异性。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常明显升高,这种差异有助于初步区分病毒或细菌感染。部分流感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或轻度贫血,反映病毒感染对造血系统的潜在影响。

少数情况下,流感合并细菌感染时血常规会呈现混合性改变,如白细胞总数升高伴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出现不典型的血常规表现,免疫功能低下者甚至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严重流感病例可能引发脓毒症,导致血小板急剧下降和凝血功能异常,此时血常规指标变化更为复杂。

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时,建议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血常规可作为初步筛查工具,但确诊流感需依靠咽拭子病毒检测或血清学检查。患病期间需多饮水,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单心房 多囊肾 额叶癫痫 暗丝孢霉病 单纯性紫癜 肝内钙化灶 痉挛性截瘫 特应性皮炎 颈内静脉损伤 门静脉海绵样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