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肺受累是怎么一回事?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一冰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贫血和血压低是一回事吗?

贫血和血压低不是一回事,两者属于不同的生理指标异常。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血压低则是指动脉血压低于正常水平。

贫血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可能与铁元素摄入不足、慢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血压低常见症状包括眼前发黑、心悸、晕厥等,通常由脱水、心脏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引起。贫血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低的情况,但并非所有血压低的人都存在贫血。

贫血需要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诊,重点关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指标。血压低则通过多次测量血压值判断,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可诊断为低血压。两者发病机制不同,贫血主要影响血液携氧能力,血压低则反映循环系统动力不足。

建议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血常规和血压指标,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日常注意均衡饮食,贫血患者可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血压低人群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肾囊肿和多囊肾是一回事吗?

肾囊肿和多囊肾不是一回事,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肾囊肿多为单发或少量囊性病变,而多囊肾属于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双肾弥漫性囊肿。

一、肾囊肿

肾囊肿是肾脏内形成的孤立性或少量囊性结构,多为后天获得性病变。可能与肾小管阻塞、局部缺血等因素有关,通常无明显症状,偶见腰部隐痛或体检发现。体积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血尿或高血压。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直径小于4厘米且无症状者无须治疗,定期随访即可;若囊肿增大或引发并发症,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镜手术切除。

二、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分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和婴儿型多囊肾病。双肾布满大小不等囊肿,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增大,常伴肝囊肿等肾外表现。早期可能出现高血压、腰部胀痛,晚期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诊断依赖家族史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控制血压、预防感染为主,终末期需透析或肾移植。基因检测可辅助确诊及遗传咨询。

三、病理机制差异

肾囊肿多为局部肾单位结构异常,囊壁为单层上皮细胞,囊液成分接近原尿;多囊肾则因PKD1/PKD2基因突变导致全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异常,囊肿与肾小管不相通,囊液含电解质及代谢废物。这种根本差异决定了两者预后不同,肾囊肿极少影响肾功能,而多囊肾最终多进展为尿毒症。

四、影像学特征

超声检查中肾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多囊肾则显示双肾体积增大,轮廓不规则,布满大小不等囊肿伴肾实质受压。CT增强扫描时,肾囊肿无强化,多囊肾可见囊肿间残存肾实质呈"蜂窝状"强化。这种影像差异是临床鉴别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策略区别

肾囊肿以观察或局部处理为主,常用穿刺硬化术或去顶减压术;多囊肾需终身管理,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高血压,托伐普坦延缓囊肿增长,合并感染时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终末期肾病治疗中,多囊肾患者需提前规划透析通路建立,因囊肿占位可能增加手术难度。

建议肾囊肿患者每年复查超声监测变化,避免腰部剧烈运动以防囊肿破裂;多囊肾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限制高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亲属需进行基因筛查。两类患者均需警惕血尿、发热等预警症状,及时就医评估。日常保持适量饮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检测肾功能指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慢性胰腺炎与急性胰腺炎是一回事吗?

慢性胰腺炎与急性胰腺炎不是一回事,两者在病因、病程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慢性胰腺炎是胰腺持续性炎症导致不可逆损伤,急性胰腺炎则是胰腺突发炎症且多数可完全恢复。

慢性胰腺炎通常由长期酗酒、胆道疾病或遗传因素引起,表现为反复腹痛、脂肪泻及胰腺功能减退。病程进展缓慢,伴随胰腺组织纤维化或钙化,可能引发糖尿病或营养不良。治疗需长期管理,包括戒酒、胰酶替代治疗如胰酶肠溶胶囊,疼痛控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严重时需内镜或手术干预。

急性胰腺炎多因胆石症、酒精滥用或高脂血症诱发,突发剧烈上腹痛伴恶心呕吐,血淀粉酶显著升高。多数患者经禁食、补液及止痛治疗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痊愈,重症需住院监护并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并发症如胰腺坏死或感染时需穿刺引流或坏死组织清除术。

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及酒精摄入,急性发作期严格禁食,慢性患者需监测血糖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出现持续腹痛或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评估胰腺功能。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尿道炎和尿路感染是一回事吗?

尿道炎和尿路感染不是一回事,尿道炎是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道炎特指尿道黏膜的炎症。

尿道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尿道分泌物。尿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淋球菌等。尿道炎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常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喝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憋尿。

尿路感染范围更广,除尿道炎外还包括膀胱、输尿管、肾脏等部位的感染。不同部位的尿路感染症状有所差异,膀胱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和排尿异常,肾盂肾炎可能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尿路感染的治疗需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案,轻症可通过口服抗生素控制,重症可能需要静脉用药。预防尿路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增强免疫力。

出现排尿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女性应注意经期卫生,性生活后及时排尿。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老年人要避免长时间憋尿。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小板低和白细胞低是一回事吗?

血小板低和白细胞低不是一回事,两者属于不同的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减少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白细胞减少则可能降低免疫力。

血小板减少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症状,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有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伴随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出现病态造血现象。治疗上可选用醋酸泼尼松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同时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白细胞减少常见反复感染、发热、乏力等表现,原因包括药物因素如化疗后骨髓抑制、病毒感染如流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化疗药物会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病毒感染可能暂时影响白细胞生成,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产生破坏白细胞的抗体。临床常用利可君片、鲨肝醇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日常需注意防护感染。

血小板和白细胞同时降低时需警惕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严重血液病,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生冷食物和人群密集场所,定期监测血象变化。出现持续发热或出血倾向时应立即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骨髓炎 骨肉瘤 露阴症 婴儿喂养 尖锐湿疣 胃酸过多 股骨颈骨折 肾动静脉瘘 纹状体黑质变性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